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今天再次仔细观看展览,尤其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创作的一批作品,深感艺术家们投入了深厚的爱国情感。尽管部分作品因时间紧迫略显仓促,但在视觉表达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值得充分肯定。
此次展览在艺术门类上突破传统,不仅涵盖中国画、油画,而且版画尤为突出。多位老中青版画家的作品兼具力度与感染力,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画创作也展现出丰富风格,不拘泥于写实。例如卢禹舜、姜宝林、许俊等人以“铜墙铁壁”“长城”等为题,虽题材相近,但构图与表现手法各具特色,融合象征与写意,赋予历史主题以当代审美气质。花鸟画亦参与主题表达,拓展了抗战题材的表现维度。这种多元化的探索,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在历史叙事中的创新意识。
此前我在参加“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抗战”座谈会时提出“继承抗战精神,弘扬悲壮美学”的观点。我认为,抗战题材美术创作应着力弘扬“悲壮美学”。悲壮不仅是悲剧情感的流露,更是崇高与壮美的升华,具有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不是哀伤的哀歌,而是壮烈的悲歌。
从《国际歌》到《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这些与抗战紧密相关的经典作品,无不充满悲壮之音。美术领域同样如此:蒋兆和的《流民图》、张善孖的《怒吼吧!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太行铁壁》《矿工图》《保卫黄河》等,都深刻体现了悲壮美学的力量。然而,当前不少抗战题材创作虽有爱国激情,却往往“悲而不壮”或“壮而不悲”,未能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高度。相较王盛烈的《八女投江》,许多作品在情感深度与艺术表现力上仍有差距。王盛烈的人物造型虽然不如当下写实精准,但是其整体氛围的渲染极具悲壮感,至今动人心魄。
真正的艺术感染力,源于创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艾青在1938年武汉沦陷时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之所以穿越时空,正因其情感之深、之痛、之壮。詹建俊创作《狼牙山五壮士》时,年仅28岁,却全身心投入,边听悲怆交响乐边作画,与幸存战士深入交流,最终成就经典。正是这种情感的深度投入,才使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因此,主题性美术创作要突破表层叙事,迈向精品力作,就必须深入理解并实践“悲壮美学”。唯有将对民族历史的深切眷恋转化为艺术语言,才能创作出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希望此次展览能推动我们更自觉地传承这一美学传统,将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提升至新的高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