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紫(中国女画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我认为画院近年来在重大历史节点上的主题创作反应及时、组织有力,充分体现了国家级艺术机构的责任与担当。这次“中流砥柱”展览尤其成功,不仅因为大家创作态度认真,更在于展览策划上的突破——通过向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借展,汇集了大量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同时邀请部队和地方资深画家参与,使展览兼具学术深度与历史厚度。特别是部队艺术家贡献了多件重要作品,为展览增添了亮点。
从画家角度出发,我对当前主题性创作也有几点反思。
首先,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承担着重要的艺术使命。在历次展览中,我注意到一些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其中不少出自女性艺术家之手。比如康雷的作品,无论水墨还是版画,都能在形式语言上不断探索,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沙永汇的创作更是成熟而有力,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部分花鸟画作品也较好地融入了主题表达,值得肯定。
其次,从技术层面看,许多画家创作态度认真,但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一方面,画面构思与表达意愿之间的技术衔接仍需提升,如何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等手段更有效地传达思想,是需要持续修炼的课题。另一方面,情感积累不足的问题突出。很多创作是任务驱动、时间紧迫的“急就章”,缺乏前期深入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沉淀。
以我自己的创作为例,这次选择了“女兵连”这一题材。这支队伍虽未经历战斗,但在抗战宣传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表现这样一支短暂存在的女性群体,我进行了反复思考,最终确定了女兵们投入到抗战前线后的优异表现。但画面在写意处理上有遗憾——为追求写意性,忽略了对一些细节的把控处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应有的严谨。
此外,当前主题性创作容易陷入模式化,形成思维定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语言的拓展。我们应打破“主题创作=写实叙事”的固有框架,在表现形式、媒介语言上更大胆探索,赋予创作更多当代性和个性表达。这既是挑战,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