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贾广健的花鸟画艺术,在当代中国画坛中独树一帜,尤其在写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探索案例。面对当前中国画坛工笔盛行、大写意缺失的现象,贾广健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他不仅在工笔、没骨小写意上有所建树,更在大写意上展现了深厚的造诣,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贯穿其中。
写意,作为中国画的核心精神,既是一种画法,也是一种艺术追求。贾广健深谙此道,他通过新的构图、笔墨和色彩,营造出新时代新的意境,展现了写意精神的无限魅力。他的工笔花鸟画,如《秋籁无声》,在细腻入微的描绘中透露出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艺术享受。
贾广健的艺术之路,可以说是一条不断探索与融合的道路。他从小学习中国画写意,临摹青藤、李苦禅等大家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写意基础。后来,他又跟随孙其峰学习花鸟画,进一步深化了对写意的理解。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转向了工笔,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没骨画法,更是将工笔与写意完美融合,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既精致又空灵的韵味。
在贾广健的代表作《溪塘过雪》《藕花秋雨》中,他巧妙地将工笔、写意、没骨三种画法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层次丰富,浓淡虚实相得益彰。这种画法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也为中国花鸟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的“荷塘”系列作品,更是将淡雅、高逸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恽寿平的《南田画跋》对贾广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中汲取了“以简约为贵”“追求高逸风格”等理念,使自己的作品在简约中留有想象的余地,营造出淡雅、高逸的意境。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他的工笔和没骨作品中,也贯穿在他的大写意作品中。
然而,艺术之路总是无止境的。贾广健的作品虽然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仍有提升的空间。有人提出他的作品缺乏力度和厚度,笔墨的运用还有待加强。对此,我认为他可以在保持自己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使作品更加有力、有厚度。尤其是在大写意的荷花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粗直的线条,与曲线相结合,形成画面阳刚的氛围,使作品更加完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