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国家画院围绕这一重大历史节点组织专题创作与展览。作为国家级美术创研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始终将主题性创作作为重要使命。近年来,相继开展黄河、长江、大运河等主题项目,抗战题材创作是这一系列工作的延续与深化。
抗战题材早已构成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篇章,不同历史时期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桦的版画《怒吼吧!中国》、徐悲鸿的《战马》《会师东京》、力群的《饮》、唐一禾的《女游击队员》、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涌现出一批影响深远的抗战题材作品,如王迎春和杨力舟合作的《太行铁壁》、邢永川的雕塑《杨虎城将军》、邢庆仁的《玫瑰色回忆》、沈尧伊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陈坚耗时16年完成的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王树山的雕塑《延安鲁艺的一天》等,展现了不同时代对抗战历史的深刻表达。
2000年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也为抗战主题注入新高度。全山石和翁诞宪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许江创作的表现南京大屠杀的《残日》、吴为山的雕塑《冼星海》、詹建俊与叶南合作的三联油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等,已成为新时代的经典代表。如今,这场战争已经过去80年了,我们今天的艺术家没有经历过,那么在今天如何创作出优秀的抗战题材作品?那就是要向经典作品学习、向优秀艺术家学习。他们之所以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力作,在于他们深厚的情感积淀与长期的艺术积累。如代大权与贺秦岭合作的巨幅版画《重于泰山》,以千钧之力刻出人民群像,气势雄浑;袁武长期深耕东北抗联题材,形成厚重粗犷的艺术风格;赵奇的《九一八》、沈嘉蔚的《红星照耀中国》《百团大战》,均体现艺术家对历史的深沉回应。他们投入全部身心去创作抗战题材而绝非只是为创作而创作的“任务画”。
每逢重大节点,如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25年是80周年,各类机构组织专题创作,推动新作涌现,不断丰富抗战美术的表现维度。作为国家级艺术机构,中国国家画院要将抗战题材创作作为持续推进的重要任务。值得高兴的是,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葆有家国情怀的责任感,认真探索新题材新视角,积极寻求个性化表达,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创新。
抗战题材的美术创作,不仅是历史再现,更是民族精神的当代诠释。我们期待通过持续努力,让这一主题不断孕育新的经典,实现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统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