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院群体的年轻化与整齐性,成都画院专职画家以40-50岁中生代为主,处于创作成熟期,既无青涩新人,也无传统权威压制,形成“整齐且稳定”的创作梯队。这种群体结构在全国画院中罕见,为艺术探索提供了自由空间。依托成都市美术馆、专业策展团队及时代机遇,画家群体正处于“最佳创作窗口期”,具备作品展示与影响力提升的优质条件。

二、创作现状的辩证观察,黄宗贤院长从全国美展高度肯定画展的“新鲜感”与整体性;我因非常熟悉我们的画家,更关注个体成长轨迹,提出“如何更精粹”的一些建议,例如有的风景画“设计感很强可否再多发挥油画的色彩感使画面效果更耐看”。在艺术环境影响的背景下,部分作品存在“急于求变”倾向:追求风格辨识度的同时,少了一些个人感受和艺术感染力。

三、建议回归经典化路径,深耕而非跟风,警惕盲目追逐潮流,建议画家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打磨个人语言,将现有风格提炼至更高纯度,避免过早陷入形式化创新陷阱。向经典学习:以康定斯基小幅风景油画为例,强调“以小见大”的艺术张力:通过色彩对比、构图凝练与细节精微,实现“远观夺目、近看耐品”的经典性。这提示画家需平衡设计思维与技术表现,让形式服务于感染力。

四、成都画院新成长起来的画家群体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画家队伍,展览中有好几幅作品相当有突破,有水准。如果再就特定主题和题材进行深度研究,直至其技法更加成熟、审美更加完整的作品体系;在造型、审美、技法层面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形成只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一一具备美术史留存的潜力,产出传世之作,那就更好了。所谓“后来可期”,艺术创新当然可多元探索,但唯有研究透彻成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与超越。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