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各位老师来看我们的展览。听了各位老师对作品的解读,我有一个非常大的体会,一直在思考,在文本信息解读,括在当下场域,我们怎么规划自己的创作路径?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反思性的问题,从现在的主题创作到宏大叙事,以人民性为导向,创作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或者以自我的审美感知为前提,寻找自己的精神原乡。我想这是需要根据自我的判断来衡量的,比如我的这幅作品《九歌》是源自于对人文意义上的解读,我就想用水墨的纯粹语言表达,反映当下文化载体的现象,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我始终坚持水墨价值中最珍贵的东西,即是其自在性、超越性与表现性。以水墨朴素的精微感,可以呼吸的从容情绪,传递出生生不息的本体反射。植物、动物错综复杂,符号的多变,野意难平。我对世俗性山水的描述相对回避,而是以山水花鸟架构起玄幻迷离的画面,孔雀,花豹,长颈鹿,蝴蝶,各自隐喻不同的生命幻象,在雨林中穿梭,也恰是因为这样,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去不断反思和向前追问,坚守对传统的再研究,寻找其内在有益而又活泼的因素。同时这也是批判性的,当下的语境下中国画的发展,包括当下的年龄阶段如何面对,我觉得可能还是有一个自我的审美判断。刚才讲巴塞尔展览,还有碎片化的信息状态下,我觉得怎么把这种自我的生成、自我的路径发挥得更好,可能也是接下来应该做的不同尝试,包括文本、传统跟当代的对话和深入解读,这大概就是我的思路。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