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高云:美美与共——谈工笔人物画的语言与观念

美美与共——谈工笔人物画的语言与观念高云此次学术研讨会,对于画家的创作实践,以及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以“美美与共”的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参展作品,谈一下对于工笔人物画的语言与观念的看法。自唐五代以降,中国人物画逐渐式微,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秉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中国人物画,尤其工笔人物画进入了鼎盛期。古代人物画具有主观、线性、平面、程式化的艺术特征,讲究以

陶宏发言 | 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辽宁调研指导

陶宏发言陶宏介绍,展览前身为“全国画院美术双年展”,第五届起更名,旨在打造与全国美展同等重要的画院系统展览。本届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广东画院、广州美术馆协办,经文化和旅游部获批,今年年初已向各省文旅厅下发“征稿启事”推进征评。展览预计展出约750件作品,含550件入选作品及200件特邀作品,入选作品较往届大幅缩减,入选难度提升,对作品质量要

宋陆京发言 | 画院文献展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宋陆京发言宋陆京分享广州画院文献展筹备历程,以“15天高效落地”诠释广东速度,感谢中国国家画院给予首展机会。他表示文献展对画院历史脉络、未来规划具有梳理作用,期待以展览为契机深化与全国画院的交流。同时他透露广州画院将持续推动“青苗计划”,强化青年人才培养与文献活化利用。此次座谈会的召开,为全国画院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国家画院推动的文献展活动为全国画院提供了历史梳理与

新书推荐|孙晓云《日读家训》

《日读家训》作者:孙晓云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对为人处世、治家理政的深刻见解,是传统社会伦理的坚实支撑。《日读家训》的出版,为当代人开启了一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汲取先贤智慧的大门。这本《日读家训》是孙晓云继《日读论语》之后推出的“日读”系列新作。多年来,孙晓云为振兴国学笔耕不辍,陆续书写了“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作品,涵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张建京发言 | 画院文献展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张建京发言张建京指出地市级画院存在创作功能弱化、归属不明确等问题,他认为中国国家画院推动的文献展重启了画院系统的联系。他建议通过项目申报强化画院创作活力,期待中国国家画院在人才培养、展览资源上给予地市级画院更多支持,提升基层画院的创作影响力。

【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原副院长 魏学峰】院风——2025年成都画院专职艺术家作品展

一、展览核心亮点,整体性与学术性突破。首次以集体成果形式集中呈现成都画院创作风貌,打破以往碎片化展示模式,体现画家群体在艺术语言、文化思考上的深度探索。创作态度与开放性,所有作品均展现严肃创作态度,题材表现带有明确思想性而非惯性思维;展览包容多元风格,反映画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个性化探索。二、学术引导作用,通过展览暴露画家个体在艺术把控、文化调性上的不足,专家与社会提供检验机会,理论界专家从艺术发

刘毅发言 | 画院文献展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刘毅发言刘毅介绍,江苏省国画院正筹备建院70周年展览,已完成库房藏品系统梳理。他说道,江苏省国画院坚持傅抱石时期以来的写生传统,每年通过“盛世春光”展览推动创作,并以年鉴形式记录画院发展,未来期待与中国国家画院在文献活化与展览合作中深化交流。

李志国发言 | 画院文献展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李志国发言李志国参与广州画院文献展筹备,认为该展通过历史文脉梳理增强了青年画家的归属感。他强调文献展不同于普通美术展,需系统整合文字、图片、批文等史料,未来将继续通过展览提升画院的学术影响力与城市文化代表性。

【成都画院原副院长 姚思敏】院风——2025年成都画院专职艺术家作品展

一、画院群体的年轻化与整齐性,成都画院专职画家以40-50岁中生代为主,处于创作成熟期,既无青涩新人,也无传统权威压制,形成“整齐且稳定”的创作梯队。这种群体结构在全国画院中罕见,为艺术探索提供了自由空间。依托成都市美术馆、专业策展团队及时代机遇,画家群体正处于“最佳创作窗口期”,具备作品展示与影响力提升的优质条件。二、创作现状的辩证观察,黄宗贤院长从全国美展高度肯定画展的“新鲜感”与整体性;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