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线上云展】一 尺牍墨痕 • 中国书画名家作品云展 征稿通知

海报题字:卢禹舜 (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前言尺牍画因所具有的文人性、趣味性、原创性的特点,为历代画坛名手所重。书画家们在小小的尺素间,将笔底最灵性的艺术语言,借助趣味横生的“墨痕”抒写,创作出一幅幅可传、可赏、可品的艺术佳作,成为中华文化文明史的瑰宝。时至今日,尺牍艺术依然是当代画家抒情写性的重要艺术表达。即将在线上亮相的“尺牍墨痕一中国书画名家作品云展”集中呈现了百余位当代艺术家尺牍作品,这些书

【Qwen】致敬艺术评论者,未来如何推动艺术进步?

艺术评论者在艺术生态中扮演着“桥梁”与“催化剂”的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解读人,更是艺术观念的推动者、公众审美的引导者,以及艺术进步的重要助力。虽然艺术创作源于艺术家,但艺术评论者通过批判性思考、价值建构与公共对话,深刻影响着艺术的发展方向。以下是艺术评论者如何推动艺术进步的几个核心方式:一、提供深度解读,赋予作品意义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多义性和开放性,评论者的解读能帮助观众理解其背后的文化

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近现代珍贵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办法》《文物出境审核标准》相关规定,我局研究修订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研究制定了1911年后已故陶瓷、雕塑、扇子、织绣、玺印、烟壶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全文如下:大家好!时间过得很快,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在北京向大家致以美好的祝福!2024年,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一道经历风雨彩虹,一个个瞬间定格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令人感慨、难以忘怀。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刘万鸣发言 | 画院文献展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刘万鸣发言刘万鸣首先肯定了“回溯——广州画院暨青苗计划文献晋京展”的成果,称其体现了宋陆京院长高效的组织能力。他说,广州画院历史底蕴深厚,此次展览为画院文脉的系统化梳理奠定了基础。谈及全国画院发展,刘万鸣回顾了新中国画院的历史,认为画院在不同时期对国家美术创作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他对比画院与高校的定位差异,认为画院画家群体多出身院校,但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有别于院校体系的独特发展路径。值得关注

董其昌《琵琶行》行草书的书卷气”与“文人情”高度融合的典范

董其昌的行草书《琵琶行》是明代书法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淡雅秀逸、萧散自然”的个人风格,更以笔墨之韵生动诠释了白居易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悲慨。此作以行草书体写就,笔势流畅而富于节奏,墨色浓淡相宜,气脉贯通,堪称“书卷气”与“文人情”高度融合的典范。观其用笔,董其昌继承晋唐遗韵,尤得王羲之、颜真卿之神髓,线条清劲而不失柔韧,提按转折间如行云流水,从容不迫。其结字疏朗开阔,

传承和创新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琉璃厂在线:在书画的世界里,化古为新是其不朽的灵魂。它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创新的渴望。在古老的土壤中,它播撒着创新的种子,让传统与现代在笔端交织、碰撞,绽放出绚烂的花朵。这种碰撞,不是简单的堆砌或模仿,而是一种深刻的融合与升华,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审美的精准把握。在书画艺术的实践中,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它们不仅仅是墨迹的留存,更是对过

林容生发言 | 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山西调研指导

林容生发言林容生认为,山西青年画家普遍表现出思维活跃、形式多样的创作状态,作品兼具探索精神与创造意识。本次观摩的作品主题贴近生活,细节来自真实体验,几乎没有套路化、程式化的弊病。然而形式的完成度仍需打磨:画面构图、色彩节奏、形象塑造尚显生涩。尤其当国画家借鉴其他画种语言、实验新材料新技法时,容易与传统笔墨脱节,导致中国画语境的缺失。因此下一步必须在构建个人语言系统的同时,深度研究笔性、墨法、水法。

老圃|用笔简朴设墨清雅,将自然与乡情融为一体

老圃,白进海,1955年生,北京人。师承林锴先生、叶浅予先生、吴作人先生、李苦禅先生、张立辰先生。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二零零二年考入中央美院首届博士课程班。二零零四年历任荣宝斋画院教务处处长,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教授,北京文史馆馆员,国家画院研究员、北禅写真院院长、东方乡土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老圃的艺术,在深研传统,借鉴西方的基础上,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独创出一

文化要走出去,也要面临的挑战、文化“走进来”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来’”这一理念,不仅是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面临的挑战、文化“走进来”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双向交流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文化“走出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