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画种展区的成功举办,展现了成都画院与各单位的协作效能。成都画院的专职艺术家作为四川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凭借在全国美展中屡获殊荣的作品为四川赢得荣誉。画展中所有的作品都很关注时代生活,不管是国画还是油画,大家对人们生活的状态,注重描绘我们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们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以小切口来描绘时代生活,这也就是主题性创作的要求。不仅有四川地域性的自然风光,也有四川一些重大事情,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尽管当前展览作品延续了画家们一贯稳定的个人风格,从整体上来看,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所以大家集中在一块,就呈现了风格的多元化面貌,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如果长期自己保持风格的稳定性没有突破和发展,就会有一些问题。我仔细看了一下,我走进厅里,每个人的作品我都一如既往说这是谁的作品,这不会出错,但是你仔细看单个画家的作品,我觉得就单调了,这个展览应该既有艺术家自己原有的风格,同时有一点小突破的作品,这种呈现少了一些。包括每一位画家色彩的色调、构图,都差不多,换言之我看一个作品的风格就看出他整个作品的风格,少有那种既有自己的风格,既有自己的笔墨语言、笔墨结构,图式化呈现自己优点的东西,但同时又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让人觉得有很大的进步,这种作品稍微少了一些。作为专业画家,我觉得比其他画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高扬主题创作的大旗,包括中国文联在未来三年也要举行相应的主题性创作的活动,专业画家有责任有义务去承担这样的职责。
在创作方法论层面,设计感成为突破风格和形式语言瓶颈的关键路径之一。以刘海涛和李猛为代表的作品展示了如何通过画面经营实现艺术升华。因为我个人创作的观点就是绘画创作需要设计,不管是构图还是我们的色调,还包括物象的安排,大小、方圆、曲直等等,这一定是设计的结果,纯粹的自然的描写肯定是行不通的。包括我们的作品对于物象的解构、重构,艺术作品需要与客观真实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因为人对习惯的东西会习惯性选择熟视无睹,未必会引起审美的愉悦。
刘海涛在继承唐秀玲老师绘画观念基础上,将物象结构重构与个人审美融合,自己有自己的思考,所以他把画面处理得就是符合他自己的审美,也符合我们的审美,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种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印证了“远离生活真实”的艺术规律——通过提炼与重组打破视觉惯性,激发审美意趣。未来期待专业画家群体以主题创作为契机,发挥引领作用,在保持个人艺术语言独特性的同时,推动四川青年美术创作者形成更具突破性的创作生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