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整个展览有几个印象,首先是展览形式有创新意义,以"擂台展"形式集中呈现成都画院专职艺术家近年来创作成果,建立院内学术交流机制,通过作品汇报推动艺术家的专业成长。其次从社会价值实现维度,突破体制内封,构建艺术家交流新平台;履行公立画院责任,向公众系统展示创作动向与艺术成果;探索中国特有艺术体制的发展路径,强化文化担当意识。然后是艺术家的年轻化和高水准,成都画院参展的职艺术家,队伍整齐、水平均衡,充满创作活力,打破传统画院“老龄化”印象。作品对比全国美展毫不逊色,甚至更具艺术价值,未陷入模式化窠臼。
最值得关注的是真正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守正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是个人标识度:每位艺术家均形成独特艺术语言,风格鲜明但未固化;第二是多样性探索:作品题材、技法跨度大(如人物画家跨界花鸟、工笔与写意并存),避免自我重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跨媒介实验:在跨媒介时代,传统架上艺术(如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正面临AI技术、新媒体和综合材料的挑战。全国美展中,实验艺术与综合艺术因其材料与空间的开放性更引人注目,而传统绘画常因程式化图式语言缺乏突破性。当代艺术的核心转向是媒介创新——通过跨媒介融合(如传统艺术间的技法互鉴、新媒材探索)打破固有模式,创造不可预知的美学新范式。例如香港巴塞尔展览完全成了一个娱乐文化的模式,恰恰警示艺术需摆脱“习以为常”,以实验性、不可预测的创作推动美学边界,哪怕不成熟,也应持续挑战既有框架,注入图式、语言与趣味的新力量。
最后谈谈建议,在艺术创作中,画家需增强语言张力——油画与国画不应局限于固定模式,而应通过打破传统形式的复杂性传递力量。尤其人物画创作需突破“小我”情趣,直面社会现实,关注中国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与情感诉求。习总书记强调文艺的“人民性”本质,但当前全国美展存在概念化、扁平化倾向,将人民性简化为喜庆表象,忽视了人本主义底色。艺术家应坚守良知与责任,以《父亲》式的人文关怀为鉴,在创作中深化对人民真实生活的表现,使作品既呼应时代精神,又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突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