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深处 —— 郭怡孮新作展》将于5 月 25 日(星期日)上午 10 时在中国美术馆1 号厅、8 号厅、9 号厅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是该馆系列学术邀请展之一,展期为5 月 24 日至 6 月 3 日。
作为系列学术邀请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将系统呈现郭怡孮先生的艺术历程、绘画创作与学术思想。通过200 余件作品、文献及实物,全面展现这位85 岁老艺术家近十年来的艺术探索轨迹。展览既体现了郭怡孮先生继承千年中国画传统、推动传统当代转型的历史使命,也展现了他为时代气象注入新活力的不懈追求。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以多维视角呈现艺术家在笔墨语言、创作理念与文化思考层面的深度探索。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
花香深处——郭怡孮新作展
前言
郭怡孮先生有一方常用章,印语为“花香深处”。此四字,是通往郭怡孮繁花秘境的门扉。
花香,源于文脉里流淌的墨香,源于时代中摇曳的灵韵,源于文人意趣与市井烟火的交融,也源于传统根系与当代视野的对话。深处,则潜藏着一位画家以笔为犁耕耘的文化沃土,涌动着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中国美术馆以文献为茎、作品为瓣、理念为蕊而打造的“花香深处——郭怡孮新作展”,将引领观者步入这位新中国培养的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的艺术空间。其主题性花鸟画创作尤见新意,时代音符流转于毫端——泼墨如瀑,彩染如霞,牡丹雍容仿佛盛世鼓点,翠竹飒沓好似改革风声,芳菲锦簇间,花语与民声交响,丹青与时代共鸣。这些花鸟意象还植入了实用美术的肌理,让瓷釉染上水墨呼吸,使织物流淌山水韵律。展台上的日用品,更是中国花鸟文化对生活的温柔叩击。它们化作春风,拂过数字屏幕与智能织物,在新时代的经纬中续写传统的生机。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的新征程上,艺术创新要像老树深根汲取传统养分,亦需如新芽向阳回应时代召唤。当观者漫步展厅,目之所及是繁花织锦,鼻之所嗅是墨香如潮,心之所悟则是创新创造的无限可能。如是再看“花香深处”,又何止是印语?而应是所有画家用一生修为去浇灌的艺术境界。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25年5月
华夏昌兴 (综合材料)
第一部分 浓墨重彩 写时代交响曲
这一部分展出郭怡孮先生十九件主题性花鸟画创作,集中体现他历年来所提倡的“大花鸟精神”、“技法重组”、“写时代交响曲”等艺术主张。
天地和同 春光锦绣 (综合材料)
《华夏昌兴》、《春光锦绣》、《朱竹白石》、《金色池塘》,是郭怡孮先生新近以综合材料的大制作,体现了他对新绘画形式的探索。他先画出线稿,再在木板上雕刻,使笔法与刀锋结合,再用不同类型的颜料和材料绘制,产生一种综合性美感。
金色池塘 (综合材料)
郭先生说这创意来自于长久的多方面的审美感受后的创作冲动,其中包括早年对家乡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喜爱,大学时期对永乐宫壁画的痴迷,后来对陈老莲水浒叶子、古代雕版插图的崇敬,以及对现代版画的欣赏,启发了他想用中国画与各种绘画技法的融汇互动。
朱竹白石图 (综合材料)
他非常感谢“虚苑版画工坊”的通力合作,帮他实现了这一理想。他说:“创作这组作品,如同导演一台综合演出会”。他是主创,也是导演。他深深感谢版画工坊的那些优秀演员们。
待到山花烂漫时
《燎原》和《待到山花烂漫时》体现了郭怡孮先生在主题性创作方面的进一步探索。《燎原》是为建党一百周年应党史馆之邀所作,那满山遍野的映山红画出了星火燎原的革命气势。《待到山花烂漫时》描绘的是太行山的层峦叠嶂和怒放山花,是歌颂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壮美诗篇。
燎原
《霓裳羽衣图》和《南海花潮》充盈着蓬勃的生命精神,很难想到这是郭怡孮先生在新冠疫情爆发和疫情严重时期的倾力之作。《霓裳羽衣图》创作于疫情初期全民支援武汉之时,先生以硕大的牡丹花表现生命的可贵。画上题识:“天地为之开泰,日月为之贞明,写霓裳羽衣赋句以祈国泰民安。”
《南海花潮》则是先生在疫情最严重时期的作品,是先生高烧、血氧低,自己也“阳了”之后的抗疫宣言。这两幅作品不是单纯的主题性创作,而是突出了精神性的高扬。
霓裳羽衣图
《涧水清清》、《日照香江》、《今春又去版纳行》,则是对早年成名之作的再创造,郭怡孮自定为“重走长征路”,是对自己艺术道路的重温、回望、重绘和重构。这显然不是为了复制和拷贝,而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重新审视和进一步修正。
南海花潮
日照香江
涧水清清
郭怡孮先生以深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石,并能立足现实,对传统技法进行创新诠释,既是对传统中国花鸟画的浪漫传承,也契合了花鸟画应当映照现实、写时代交响的理念。
第二部分 潜心耕耘 广收博取
这一部分以小品画为主,包括条屏、册页、扇面、圆光等系列,这些看似习作和日课的作品,是先生有计划的系统修炼,可以看出先生平日里研习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一步一攻关。这有别于传统文人画的兴之所至,随性而发,而是学院派有计划有目的的严谨训练,是将自然物象转变为艺术形象的攻坚之作。
蝎尾蕉
扇面系列,所画形象皆从生活中提炼,笔墨表达手法多变,皆与形态意境相合,各美其美,画出了新意。
金秋
百花齐放系列,则像是在卡纸上的舞蹈,利用各种笔法加上刮、刻、抹、划,情感心路跃然纸上。
秋浓
条屏系列,主要是为了研究点花勾叶法。双勾重彩和没骨点染是传统花鸟画的两大技法,明朝周之冕创勾花点叶派,为兼工带写闯出一路。郭先生这几年集中精力画了一批点花勾叶,这是对新形式的开拓。大笔点染,自由渗化的花朵,配以勾勒填彩的叶子,别有风味。
入门唯觉一庭香
雨林阳光系列,则是对中国画色彩和光线的研究和探索。中国画表现的是心中的圣光,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在阳光的洗礼下一身华彩。
无忧花
这批作品涵量大,手法多,出其不意,出神入化。仔细观之,则能看到郭先生对理论的自觉,包括“两个深入和三结合”、“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寻根意识和全球意识并进”、“直觉创造”、“你的野草也是我的花园”、“小画要有大寄托”。
朝露未晞
第三部分 从绘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郭怡孮先生从绘画向生活美学的转化,从单一的平面绘画,转化、活化为各种实用的物件,这也是从中国绘画向中国设计的扩延。
桌布
对于工艺美术,郭怡孮先生自幼就有浓厚的兴趣,儿时就能手制、手绘精美的风筝,他的画也自带一些设计感,早年就有人说他的画像“大花布”,时任中国美协领导的华君武先生鼓励他,“如果你的画做成花布、窗帘、被面,老百姓都喜欢,你就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台灯
这些年来,他以极大的热情融入到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让绘画融入到人民生活中。中国画不应只是悬挂于高堂和收藏于密室,而应出现在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中,走入人间烟火。自古以来,最美的人间烟火,理应带着艺术的芬芳。
雨伞
徜徉于展览现场,眼前从巨大的屏风到精美的陶艺,还有那些头巾、花伞、台灯、背包直至小小的书签、贴花,这些日常器物因艺术的浸润而发光发彩。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美术作品与时尚、与科学、与新物质材料以及数字技术的跨界创新。
台灯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展出的二十余件陶瓷作品,都是首次公开展出。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郭先生就着迷陶瓷绘画,并专攻釉里红。这泥土与火的艺术,这高贵和迷人的色彩,不可预见的釉变,他把握出了新高度。当年郭怡孮先生应邀为G20杭州会议主会场绘制红梅大瓶,主人在瓶前从一带一路讲到中国画,又从所画的大片红梅讲到中国人的精神品质,还说杭州是梅花之乡,请客人们来杭踏雪寻梅。人民日报发文盛赞这是用陶瓷讲述中国故事。
瓷板画
第四部分 从酷爱到担当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文字史料、出版物、图片等系统介绍先生漫长的艺术探索之路,包括成长篇、创作篇、生活篇、教学篇、社会工作篇和展览回顾篇六个篇章,以及郭怡孮先生艺术年表,以此来呈现郭怡孮先生毕生从艺从教、但向耕耘,砥砺创新,为传承发展中国画艺术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布展现场
这次展览,郭怡孮先生将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三十件代表作品。长期以来,中国美术馆为国家收藏艺术财富,纳入民族文化序列,收藏的作品流芳百世。郭怡孮先生感谢中国美术馆的认可,感恩为他举办的这次学术邀请展,并真诚希望各界朋友莅馆参观、批评指正。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