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人间·山外 - 徐卫国 魏葵中国画作品展

2018-12-19 21:24来源:琉璃厂在线 阅读:
主办单位:北京画院
承办单位: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8-12-27~2019-01-06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机构: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览地址:北京朝阳公园南路12号院

 

前言
      
      北京画院建院六十余年来,人才倍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不同文化背景的几代艺术家汇聚在一起为新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精品力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才的多样性与风格的独特性。
      建院初期以传统派画家为代表的艺术家和延安时期的艺术家相继进入北京画院,六十年代美术学院一批高才生为画院增添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初又有大批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使北京画院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世纪北京画院在人才引进上制定出选择画家的标准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面向社会引进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材,其中有院校培养的博士硕士的研究人员及院校毕业在艺术上已有风格和影响的年轻画家,同时又更加观注社会上的艺术人才,破格引进了一批没有专业学历但艺术修养全面,在传统艺术上研究颇深又有自己独特风格面貌的艺术家进入画院,他们的进入使画院增添了活力和拓宽了画家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与交流。补充了单一从院校引进只重学历而教育背景过于趋同的不足。
       “人间·山外”是魏葵与徐卫国到北京画院三年创作的汇报展,二人均是破格录取进入画院的非美术专科出身的艺术家。
      徐卫国是学经济学出身,以前业余从事山水画创作,后来先后师承程振国先生、张复兴先生。他为人诚恳做事执着。卫国注重对传统的吸收感悟与借鉴,从生活中发现山河之壮美,记录自己的灵感并强调实地写生。他擅长处理大场面的山水画,在过去三年间的几次重大山水画创作中发挥了作用,他在创作中学习,不断总结创作厅堂山水画的经验,不断调整雅与俗、气与势、虚与实、意与境、传统与创新的把握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
      魏葵从小酷爱艺术,自学成才。曾师承沈道鸿先生。他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并乐于钻研,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并热衷研修儒释道中的文化精髓。他对所表现的题材都充满激情,擅长从生活中抓取瞬间的灵感用最快的速度表现出来。他强调记忆,笔下很多山水动物草虫都表达他的灵性与率真。他喜欢搞大创作,执着且自信地按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并有时出奇制胜。我认为他的创作感性多于理性、情感多于技巧、他的激情和肆意挥洒可能就是他真正可贵之处,往往艺术的本质就在这里。在捕捉瞬间的过程中很多画面他自己也无法复制。他有感而发地去表现,但永不重复自我,不断发现、探求新的视角。
      徐卫国和魏葵通过三年的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二人并不满足。他们酷爱艺术充满激情、多情善感、热爱自然、注重修养、尊重传统、敬畏生命… 这些往往是艺术家具备的必要条件,不具备这样条件的艺术家路是走不远的。他们用自己的艺术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另外的一种可能:即非科班专业出身也能够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撰此小文,是为序。
 
王明明
戊戌大雪于潜心斋

      徐卫国,1970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参与者。兼任中国传媒大学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山水画创作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艺术创作院导师。先后师从程振国、张复兴先生。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美展获奖、入选共十多次。
 


徐卫国:画出了秦汉文化的宏大气象
文/尚辉
《美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山水画坛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地域性转变,即是表现对象从江南山水转向西北高原,其中也包括昆仑山脉和太行山脉。而在描绘黄土高原的一系列山水画创作中,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以石鲁、赵望云为代表的长安画派,专注于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继长安画派之后,第二代、第三代画家便尝试在不同路向上进行突破,例如崔振宽从黄宾虹的焦墨、宿墨山水中获取灵感,试图运用抽象概括的焦墨技法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苍茫与浑朴。

《故塬瑞雪》185X215
      徐卫国的山水画其中一个方向是表现黄土高原,是继长安画派石鲁、赵望云以及崔振宽之后,对黄土高原的进一步深度发掘,在形象表达上更接近黄土高原的原本面貌,但又不同于具象写实绘画,而是将传统的笔墨与所绘对象进行有机结合,画出了皇天后土中蕴含着秦汉文化的宏大气象,实属难得。
      徐卫国在表现黄土高原时,采用了一些平面化的艺术语言,如对空间景致纵深的极度平面化处理,是在有意识地将近景、中景和远景之间的距离缩短,并予以重新架构,将中景作为表达的主体,近景和远景则在视觉距离上做出了适度调整,如把近景淡化、远景拉近等,这种艺术语言会让徐卫国更精心于画面的整体效果。因为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满是飞沙走石,在画面构图上少有大起大落,以致徐卫国的绘画与传统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流泉、飞瀑、树木、远山来充当构图上的借景,只能依靠拉近景深的方式进行高度提炼。面对如何用笔墨语言解读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难题,徐卫国采用了细小折皴和枯笔技法,在浓淡之间探索出了一种鲜有岩石和丛林的绘画方向。

《江村十里秋意闲》68X137
      徐卫国十分注重绘画语言的立意,常借助黄土高原中的一些房舍民居来唤起一种主题性内涵。除此之外,徐卫国的作品较多表现秋景和冬景,尤其是数幅大雪覆盖的高原景观,描绘了陕北地域的少有景象,捕捉到了冬雪之景中的萧索和苍茫。最重要的是,描绘雪景可以做到留白,使得雪景中的黄土高原在笔墨上有了明确的黑白灰关系,进而非常巧妙地把中国画的笔墨运用到了黄土高原的绘画之中。因此,黄土高原在徐卫国貌似写实的处理下,达到了一种精神升华的高度,如果黄土高原没有这样的绘画方式,仅从抽象概括的方向表达,势必有所缺憾、不尽人意。

《泉落高峰溪路长》120X240
      巨幅写意山水作品,是徐卫国另外一个创作方向,近年来多有巨制布置于国家重要场所。他的巨幅山水是以勾皴结合,加上局部的小青绿的渲染,彰显了绵密、丰富而又俊秀、清新的艺术风格。卫国出生在北方,山水画创作选材多样,进入北京画院之后近年来随同画院在大江南北采风,进一步丰富了创作素材。从黄钟大吕的高原、太行,到布置于殿堂的寻丈巨制,再到趣味横生的小桥流水,徐卫国无形之中又把北地的山川气象和南方的笔墨韵致结合在了一起,转益多师,形成了既有师承影响,又具有自家面目。
      卫国尚值青年,在艺术探索上还有许多选择,一定能够开辟出自己的道路,祝愿他能够在画黄土高原的山水画上继续深入进发,提炼出更鲜明、更突出的艺术个性。

作品欣赏


《翠岭烟云一江清》360X145

《黄山揽翠图》610X161

《黄山松韵》360X145

《九曲峡川白顷波》300X75

《太行秋韵》500X200

《烟云供养 野水可餐》180X45

《野水有诗意荒村隐书声》180X45

《幽居溪山隐水泊》137X68

《幽隐钓溪山》137X68

分享到:
合作机构 >>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2 琉璃厂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