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写意精神是中国造型艺术的审美原则,而意象性是工笔画与写意画共循的要求。意即本心,象为心中之象,意栩象生,传统理论多落脚于意,工笔也可实现意象性表达。中国国家画院肩负着美术实践与引导全国美术创作的重要职能,其对主题性创作的重启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历史,文化与科学进步都有青年的身影,艺术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青年。近年来,中国国家画院青年人才培养卓有成果,希望能在未来完善激励机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此次座谈会规模宏大,涵盖美术专业内的多个系统,共同探讨美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路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促使画家思考艺术发展的方向,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对艺术标准的认知有别。因此,对于年轻人关于传统接受的方式,画院应宽容以待。在教育方面,不应让学生单纯模仿,而应让其掌握规律并找到自身方向,引导他们在现代创新中扎根传统根脉,找到当代的解读方式,从而真

方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方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我在广州画院任职16年,见证其发展变迁,深感画院事业迎来发展的良好契机。但目前来看,画院系统的人才储备,尤其是领导人才结构上仍有不足。画院系统缺乏明确的规范与考核标准,导致部分画院建制混乱。中国国家画院应设立标杆,建立评级和考核机制,让地方画院有清晰的目标。在激发年轻人方面,全国画院应有不同的角色定位,画院的人才选拔不应局限于社会公招,而应采用选拔的方式,保障画院

陈风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陈风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在当下复杂的画院体系下进行人才培养,其关键在于对老一辈艺术家作品的抢救、收藏、展览与学术定位工作。画院和美术馆有责任将他们的作品尽可能收回,为其举办展览并深入研究,包括对创作过程的录像摄像资料收集整理,从生活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给予学术定位。新时代下,画院应着重将老一辈优秀画家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合,转化为画院的宝贵财富,这对于画院在文化传承、艺术资源积累以及应

王永亮(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王永亮(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艺术创作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创作出能够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优秀作品。其次要坚持守正创新,不局限于传统,敢于突破,将创新意识贯穿创作始终。我们要紧跟时代,注重内容的创新、样式的创新,也对新的传播媒介进行适应,作品应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拓视野,培养出能为“推进

刘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刘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创作与人才培养都很重要,但不同单位要有所侧重。美术院校培养人才是第一层面的;通过展览等方式发现人才是第二层面的;而其佼佼者进入专业画院平台、进一步发挥才智是第三层面的。当下的中国国家画院,就应该以创作出中国美术在21世纪的经典为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作为专业画院,配合国家发展组织创作活动是应该的。在表达主题的同时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创作出代表当今时代的精品力作,

刘罡(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原院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刘罡(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原院长):老中青三代画家就当代中国画创作现状进行交流,此组特色为讲真话、直面问题。艺术发展有其规律,中国画亦如此。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常态化,AI与影像媒介给画家带来新感受。身为山水画家,深感当下山水画主题性创作需从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经典作品中汲取经验与营养,继承其对山河的情感与探索精神,担起时代责任,向大山的更深处走,对经典作品要再认识、再研究,跟着走、接着走。

陈鹏(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陈鹏(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画家在展览、创作与交流中见证时代变迁。如今,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画不可避免遭遇困境,但可喜的是,大家心态渐趋平和,也更加清晰了内心对文化的热爱。在当下,我们依然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核,恪守传统文化精神,其笔墨内涵与世界其他文化截然不同。新时代,艺术家们得以专注于探寻艺术生命。无论是老艺术家,还是青年人才,都应在这条艺术道路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各有方式与做法。着力构建更为卓越的平台,是最为关键且最具成效的培养举措。对于画院而言,选拔人才的关键在于“掐尖”,而并非培养画家。当下,许多院校仍以20年前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交流,进而回避中国画学习。如今中国画系招生报考人数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可能出现老师多于学生的局面,输送人才的可能也会越来越少。因此,需综合考量

王厚祥(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王厚祥(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此次会议让我收获颇丰,在此提三点建议:第一,建议每年开展画院艺术家短期培训,邀请大家、学者进行授课,内容可涵盖美学、哲学以及他们的研究思想等多方面;第二,组织好每年的采风活动,所在单位应切实起到细致规划和有效组织的作用;第三,画院应多开展面向国家级场馆、文博单位、收藏单位的创作活动,为国家留下更多经典作品。总之,进一步提升画院艺术家的综合素养与创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