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创作部主任):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当今书法创作面临边界问题。有不少书法创作的意趣打着创新的名义,有挣脱甚至解构汉字之嫌。汉字的语言系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理解世界和宇宙的基本框架,在塑造中国人的形式感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书法在实用和艺用的双重原则中建构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之魂,也维系着民族的发展、延续和统一。若只求视觉快感或所谓现代审美而舍弃文字识读性、解构文字,便是舍本逐末,变相利用书法元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各有方式与做法。着力构建更为卓越的平台,是最为关键且最具成效的培养举措。对于画院而言,选拔人才的关键在于“掐尖”,而并非培养画家。当下,许多院校仍以20年前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交流,进而回避中国画学习。如今中国画系招生报考人数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可能出现老师多于学生的局面,输送人才的可能也会越来越少。因此,需综合考量

徐冬青(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徐冬青(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在我看来,刘万鸣院长提出的经典引领、品格立院,不仅是对画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更是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应当秉持的理念。尤为突出的是,当代画院在创作环境上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如今,画院不仅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创作条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作生态也为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交流平台。近期,中国国家画院推出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观赏大师原作的机会,同时也为

罗贵荣(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罗贵荣(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新时代的绘画似乎落后于人类当下的生活状态了,我们需要不断思考,放弃一些不断重复的习惯性思维和观念,以新思维探索世界和绘画创作。新时代画院的创作必须与时代所趋相匹配,甚至要有符合或超越未来的创作。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国家画院的角色,思考新时代画院的创作方向,为年轻艺术家提供思考的指引。或许我们应该在两方面着力,第一类是艺术家需要技艺精湛、能够完成本职创作任务,他们的创作

赵建成(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赵建成(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讨论当代中国画的状态,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时代特定的土壤中。现在我们的文化土壤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所以中国画传统和当代如何对位,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命题。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性的举措,文化意义重大,中国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成为这一使命担当最为重要的原动力。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是这个时代艺术家的风骨与担当,我们的创作应该为时代放歌,为民

王厚祥(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王厚祥(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此次会议让我收获颇丰,在此提三点建议:第一,建议每年开展画院艺术家短期培训,邀请大家、学者进行授课,内容可涵盖美学、哲学以及他们的研究思想等多方面;第二,组织好每年的采风活动,所在单位应切实起到细致规划和有效组织的作用;第三,画院应多开展面向国家级场馆、文博单位、收藏单位的创作活动,为国家留下更多经典作品。总之,进一步提升画院艺术家的综合素养与创作水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写意精神是中国造型艺术的审美原则,而意象性是工笔画与写意画共循的要求。意即本心,象为心中之象,意栩象生,传统理论多落脚于意,工笔也可实现意象性表达。中国国家画院肩负着美术实践与引导全国美术创作的重要职能,其对主题性创作的重启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历史,文化与科学进步都有青年的身影,艺术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青年。近年来,中国国家画院青年人才培养卓有成果,希望能在未来完善激励机

石峰(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石峰(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中国山水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强调笔墨表现、丘壑和境象的营造。当前的主题性创作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绘画性,积极寻找艺术作品反映时代新气象的可能性,即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笔墨的独立审美,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笔墨的时代精神。宋元时期的名作虽然经典,但它们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历史。我们的任务是在继承和研究古代经典的基础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

赵培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赵培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就油画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我认为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是最佳状态,主题性创作不应脱离画家的日常创作和学术研究方向。与此同时,我们过去的很多主题性油画作品技术上非常娴熟,但依旧缺乏共鸣且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一是缺乏真情实感。二是绘画表现形式陈旧,笔墨当随时代,人民的审美习惯在变化,因此艺术家的表现语言与审美风格也需要变化和发展。创新很难,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