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张见(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张见(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刘万鸣院长明确指出,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创作平台,强调美术创作需要艺术家投入真挚的情感,这一观点让我深有同感。在美术创作人才培养的广阔领域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各自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画院在选拔人才时,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无论是拥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还是在非学历教育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崔进(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崔进(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学院与画院在人才培养上各有特色,学院侧重学科精神与文化传承,画院则强调艺术家的社会洞察力与美育直觉,作品风格成熟且内涵深刻。然而,画院招聘时过分看重全国美展获奖与学历,可能忽视真正有艺术天分的艺术家。因此,画院应更关注艺术家的思想与绘画风格的成熟度。同时,结合学院与画院教育,学生虽了解传统知识,但在描绘当代社会时往往力不从心,缺乏对社会的深入关注与真实感受。

邹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邹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画院作为艺术创作与实践的殿堂,汇聚了众多顶尖艺术家与机构。画院艺术家作为专业群体,不仅要在技法上精益求精,更要在学术研究上引领潮流,成为艺术圈的风向标。同时,我们更应关注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思想和修为。画院的人才培养应差异化、特色化,避免与高校趋同。应深入挖掘和传承各代各画派的艺术资源和人文精神,使之成为画院宝贵的财富。画院应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加强人才培养和艺术实践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要致力于非创作型人才的培养,与中国国家画院密切合作后,我们共同培养了一批人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拥有强大的美术史研究团队,能提升学生的美术史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并汇聚了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知名学者,为艺术教育提供独特资源。我们正引进国际师资,推进教育国际化。我们期待与中国国家画院深化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并探索博士后联合培养新模式。

王朝刚(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王朝刚(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院校与画院都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艺术院校首要任务是出人才,其次出作品,注重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画院则更多地在创作上出作品,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在人才队伍上依靠向全社会遴选专业拔尖的青年艺术家加入。尽管两者在人才培养和创作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弥补、相互支持。艺术院校拥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机制,而画院则在创作实践和行业关联

邓嘉德(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邓嘉德(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我自2004年进入画院工作,见证了画院从中国画研究院到中国国家画院的转变,历任院长虽倡导重点各异,但基本框架皆以传承为基础,以继承发展为目的。刘万鸣院长重点强调经典与品格,对继承与发展提出更为具体明确的标准。中国画的工笔与大写意皆有完整的语言体系,其发展是基于前人基础的自然延伸,我们当下的任务也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拓展。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关键是为其指明

陈风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陈风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在当下复杂的画院体系下进行人才培养,其关键在于对老一辈艺术家作品的抢救、收藏、展览与学术定位工作。画院和美术馆有责任将他们的作品尽可能收回,为其举办展览并深入研究,包括对创作过程的录像摄像资料收集整理,从生活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给予学术定位。新时代下,画院应着重将老一辈优秀画家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合,转化为画院的宝贵财富,这对于画院在文化传承、艺术资源积累以及应

谭斐(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副研究馆员):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谭斐(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副研究馆员):就当代画院的创研与发展路径,我有如下感受:一是以包容心态对待新时代艺术语言的多样态,既要守正遵循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又要以活力姿态回应新质审美的艺术诉求,展现大时代艺术视野。二是创作者要增强学术自觉与文化关切。三是秉持坚定的学术态度,创作与研究都需潜心修炼。四是鉴于以往经验,当前主题性美术创作组织生产存在断层,期望推动建构组织生产、展览展示、学科研究、收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