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叙述国家历史、塑造国家形象、表现时代楷模、彰显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包含着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我们既要完善个人笔墨语言,也要承担主题性创作任务。中国画不应孤立于世界,而应关注社会的多样性,强调学术性与主题性并重、思想性与绘画性并重、传统人文精神与时代性并重,建构符合当代审美和文化精神的艺术语言。

高云(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高云(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重大主题创作是艺术家创作代表作的好机会,但挑战性大,需要画家在审美、技法、修养等各方面加以努力,才能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专业创作研究机构,应该在主流性、学术性和引领性三方面下功夫,发挥引领全国画院的作用,创作出满足社会和大众需求、走在学术前沿、具有时代意义,兼具观念、思想、情感的生动作品。人才培养方面,我建议中国国家画院借鉴当年出台《全国美术馆评

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创作部主任):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当今书法创作面临边界问题。有不少书法创作的意趣打着创新的名义,有挣脱甚至解构汉字之嫌。汉字的语言系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理解世界和宇宙的基本框架,在塑造中国人的形式感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书法在实用和艺用的双重原则中建构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之魂,也维系着民族的发展、延续和统一。若只求视觉快感或所谓现代审美而舍弃文字识读性、解构文字,便是舍本逐末,变相利用书法元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各有方式与做法。着力构建更为卓越的平台,是最为关键且最具成效的培养举措。对于画院而言,选拔人才的关键在于“掐尖”,而并非培养画家。当下,许多院校仍以20年前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交流,进而回避中国画学习。如今中国画系招生报考人数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可能出现老师多于学生的局面,输送人才的可能也会越来越少。因此,需综合考量

陈鹏(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陈鹏(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画家在展览、创作与交流中见证时代变迁。如今,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画不可避免遭遇困境,但可喜的是,大家心态渐趋平和,也更加清晰了内心对文化的热爱。在当下,我们依然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核,恪守传统文化精神,其笔墨内涵与世界其他文化截然不同。新时代,艺术家们得以专注于探寻艺术生命。无论是老艺术家,还是青年人才,都应在这条艺术道路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赵奇(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赵奇(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作为老艺术家,我们的成长道路、艺术修为以及与时代的互动,会给年轻一代以影响,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有对艺术的敬畏,要经常性地自我审视,以实际行动、以作品参与到青年艺术家的成长中。关于主题性美术创作,主题怎么选择,创作如何处理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思考的。我们要在主题性创作中勇于融入自身的认识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

王兴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王兴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围绕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我建议:首先,我们应共建院校系列展览,打造主题性创作品牌,如重大题材或写意画、工笔画等专题品牌。其次,深入生活,共建国家级写生基地,举办系列性、主题性展览,促进艺术实践与交流。再次,画院应成为集创作、研究、鉴定为一体的学术机构,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并办好学术刊物。最后,实施协同育人策略,互聘名家名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创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