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石峰(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石峰(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中国山水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强调笔墨表现、丘壑和境象的营造。当前的主题性创作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绘画性,积极寻找艺术作品反映时代新气象的可能性,即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笔墨的独立审美,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笔墨的时代精神。宋元时期的名作虽然经典,但它们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历史。我们的任务是在继承和研究古代经典的基础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叙述国家历史、塑造国家形象、表现时代楷模、彰显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包含着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我们既要完善个人笔墨语言,也要承担主题性创作任务。中国画不应孤立于世界,而应关注社会的多样性,强调学术性与主题性并重、思想性与绘画性并重、传统人文精神与时代性并重,建构符合当代审美和文化精神的艺术语言。

高云(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高云(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重大主题创作是艺术家创作代表作的好机会,但挑战性大,需要画家在审美、技法、修养等各方面加以努力,才能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专业创作研究机构,应该在主流性、学术性和引领性三方面下功夫,发挥引领全国画院的作用,创作出满足社会和大众需求、走在学术前沿、具有时代意义,兼具观念、思想、情感的生动作品。人才培养方面,我建议中国国家画院借鉴当年出台《全国美术馆评

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创作部主任):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当今书法创作面临边界问题。有不少书法创作的意趣打着创新的名义,有挣脱甚至解构汉字之嫌。汉字的语言系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理解世界和宇宙的基本框架,在塑造中国人的形式感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书法在实用和艺用的双重原则中建构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之魂,也维系着民族的发展、延续和统一。若只求视觉快感或所谓现代审美而舍弃文字识读性、解构文字,便是舍本逐末,变相利用书法元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各有方式与做法。着力构建更为卓越的平台,是最为关键且最具成效的培养举措。对于画院而言,选拔人才的关键在于“掐尖”,而并非培养画家。当下,许多院校仍以20年前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交流,进而回避中国画学习。如今中国画系招生报考人数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可能出现老师多于学生的局面,输送人才的可能也会越来越少。因此,需综合考量

陈鹏(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陈鹏(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画家在展览、创作与交流中见证时代变迁。如今,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画不可避免遭遇困境,但可喜的是,大家心态渐趋平和,也更加清晰了内心对文化的热爱。在当下,我们依然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核,恪守传统文化精神,其笔墨内涵与世界其他文化截然不同。新时代,艺术家们得以专注于探寻艺术生命。无论是老艺术家,还是青年人才,都应在这条艺术道路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我认为画家一生应有两个命题:母题和主题。母题是画家个体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发问,是艺术研究和创作的基础。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画家没有母题,作品缺乏深度和思想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少情感、缺乏独特性。此外,画家还要有主题,即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尤其对于画院的艺术家来说,创作必须有主题。换一个说法,画院的母题是国家责任和情怀,主题是创作和人才培养。中国是一个诗性的国

姜宝林(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新时代画院创作与人才培养座谈会纪要

姜宝林(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画院的中心任务就是出作品、出人才,这个题目常谈常新。与时俱进应该是我们对待一切事物的基本出发点,比如说山水花卉,怎么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大自然的面貌?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应该是怎样的?只要我们这个时代前进了,我们的作品就不能还是老面貌,就必须体现出时代性与新的审美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在日常创作中保有一种紧迫感或者是长远的创作打算,没有这个我觉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