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风”邓建强作品展

作者:admin 来源: 琉璃厂在线 时间: 2013-11-02 09:22 点击:

 
展览城市: 北京 - 北京
展览时间: 2013-11-02~2013-11-12
开幕酒会: 2013-11-02 10:3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馆
参展人员: 邓建强 

      在当代花鸟画界,尽管艺术大师的帽子满天飞,但相当多的人往往是在拼凑古代与近现代大师的艺术图式与作画技法,由于完全忽视对大自然的亲身感受,更不进行现场的体验与观察,所以,这种拾古人牙慧的做法已使当今的许多花鸟画创作缺乏新意,进而呈现出了千人一面的状态。如果说,人们对此类现象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审美疲劳也决不为过。当然,一些人为了所谓的艺术创新,简单照搬西方绘画的技法与观念也是不足为取的,因为这不仅会使中国的花鸟画逐步丧失自己的审美特点,也会使其最终淹没在外来艺术的汪洋大海之中。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极为认可邓建强先生的艺术探索。在我看来,他的探索恰好处在了以上两者之间。
 
      我是通过庞茂琨先生与俞可先生的介绍才结识邓建强先生的。在认真阅读他的画后我发现,他其实一直是在沿着林风眠先生所开创的艺术之路前行。一方面他基本抛弃了传统花鸟画固定化的图式语言,比较强调现场观察与目识心记的游观态度;另一方面,他又能有效借鉴与转化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若干手法,进而在画面图式、笔墨处理与着色方法上都有所突破。这的确很不容易!
 
      熟悉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因为传统水墨的笔墨程式及造型方式比较容易与西方表现主义对接,所以,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一些艺术家通过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的观念与手法来改造传统水墨画。他们的具体办法是:在尽力保持笔墨及水墨媒介本性的同时,改造并使用了一些西方表现主义手法与画面构成方式,结果就为超越传统找到了全新的突破口。恰如许多人指出的那样,这种新探索在很大程度上逆转了传统水墨温文尔雅与笔墨为上的艺术风尚,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合了一种新增长的审美需要。很明显,正是由于受启示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邓建强先生才能够在忠于现场观察或借鉴速写、照片的基础上,以纯粹中国式的水墨技法表现出自然中细腻易感的、转瞬即逝的景色。而这一向在传统花鸟画中恰恰是比较被忽视的。另外,从对传统水墨画的学习与研究中,我们并不难体会得到,为了遵循所谓书法化的笔墨原则,或突出水晕墨彰的韵味,历代花鸟画家一向十分忽视色彩在水墨画中的运用。到了近代,虽有不少画家尝试将西画中的用色技巧融入水墨画创作中,但大多归于失败。这是因为色彩不大像水墨那样适应于毛笔和宣纸。除了通常容易出现的板、燥、干、结等毛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传统笔墨程式中,书法韵味也好,水墨的渗透性与扩张感也好,大都是在与空白、水墨构成的特殊关系中显现出来的。因此,人们除非遵照传统水墨画“轻罩淡染”的方式和“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观念着色,否则就有削弱传统笔墨的风险。这大概也是不少花鸟画家后来中止色彩试验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邓建强的做法是颇为机智的。出于对特殊画种的独到认识,他总是十分强调让墨色与浓重的墨线控制大的画面。其好处在于,既可利用墨这个极色来协调色与色的关系,又可在不伤害水墨特征的前提下改变以往图式。一般来说,即使要让画面突出某个色调,画家也常常会用石色与水墨互冲的方法,[1]或者用不同明度的淡墨调和石色,进行层层罩染或干擦,结果不但很好地将色彩表现融进了水墨神韵之中,也充分体现了水墨画十分强烈的现代感。
 
      我注意到,在此基础上,邓建强先生还十分强调对大自然进行“诗意化”的表现。他的一系列作品足以表明,强调现场观察并不是要机械地照抄自然,而是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达主观感受,以达到极大限度感染观众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画中出现的景色远不是对自然的模拟,而是经过内心过滤的主观意向。比如在作品《过风》中,那以金石般线条勾勒出来的莲蓬、莲杆与以白粉画出的莲花,既一边倒地朝左边倾斜,也出现在了色墨交混的朦胧背景上,于是就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风吹荷塘的别样韵味;而在作品《韵雨》中,那以白粉画出的莲花仅仅只是点缀而已,由于在主要以泼墨法画出的众多荷叶中显出了矾水点点的特殊效果,于是就突出了雨打荷叶的意境。我并不知道邓建强先生研究过李可染先生的相关论述没有,但从他处理画面的方式,如强调剪裁、强调夸张、强调组织中可见,他是深得李可染先生理论精髓的。在这里还必须指出,因为对传统水墨有过较深入的研究学习,方使得邓建强先生能以十分地道的“勾勒法”、“泼墨法”、“泼彩法”、“积墨法”或“破墨法”等去艺术地表现自然界的鲜活之处与微妙效果,这与一些人简单地照抄传统有着天壤之别。从构图上看,邓建强的《荷花》系列,更多是以既密且满的大特写方式切入,并由此创造了属于他个人的艺术图式;从表现上看,他画中的莲花、莲蓬、莲杆多采用屋漏痕式的线条勾勒出来,而荷叶与湖面则多以泼墨与泼彩的方式表现。这也使画面富有对比强烈、生动新颖的特点。邓建强先生的创作给我们的重大启示是:传统笔墨与表现现场观察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它也并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样,仅仅适用于传统程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是必然的事。只有那些敢于面对这种挑战,并努力进行创造的人,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开创新的艺术之路;再者,作为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一定要想办法超越东西方二元对立的价值模式。即不但要善于学习西方艺术中有价值的东西;同时还要努力从传统中寻求具有现代因素的东西。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像“原教旨主义者”一样,以维护传统纯洁性的名义,拒绝学习外来文化;也不能像“民族虚无主义者”一样,以追求现代化的名义,全盘照抄西方文化。否则我们将无以在凸显民族身份的同时,参与国际性对话。好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尚有大量的空白地带可以让我们去驰骋、去发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狂妄自大和妄自菲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