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好,欢迎访问琉璃厂在线! 请登录 , 注册
手机访问
更多产品

艺术家

  • 艺术模块
  • 艺术家
  • 艺术家
琉璃厂在线 > 新闻 > 艺术投资 > 正文

受国际顶级藏家青睐 新艺术收藏渐热

琉璃厂艺术官网    发布时间:2013-08-04 08:5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卢加作品《景阳冈》

  ⊙记者 唐子韬

  在国内,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数码艺术)以往被认为过于观念化而难以进入市场,甚至是收藏。实际上,目前的当代国际艺术收藏品类中,突破传统架上艺术媒材的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早已进入收藏家视野。

  我国也有不少藏家收藏这类艺术品,如刚刚被美国《ARTNEWS》评为全球最活跃收藏家之一的乔志斌、内地知名藏家张锐、华裔收藏家余德耀等等。尽管,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收藏专业门槛高,需要对艺术有更深入理解,但随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转变,突破传统架上艺术材质的新艺术形式越来越普及,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跨媒介形式的“新艺术”价值在未来不可限量。

  非架上艺术再度活跃

  中国当代收藏家大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或更晚开始进入收藏,其早期收藏品类往往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门类。而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火爆的2005-2006年间,很多有实力的收藏家开始收藏一些装置、新媒体艺术品。这些作品是自1980年代新潮美术运动之后,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实验性作品,往往更加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在很多后来成名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序列中,这部分作品体现了他们一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具有代表性。

  当代艺术家肖鲁于1989年创作的装置作品《对话》,在2006年嘉德秋季“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专场中以231万元成交。该作品曾在1989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中亮相。但这类艺术作品在国内拍卖场上并不多见。特别是近些年,在资金逐渐撤出当代艺术板块的时候,此类作品更是在二级市场上难得一见。国内一些画廊如长征空间、北京公社、维他命空间、香格纳画廊等在经营此类作品。

  2008年以后,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整体下滑,艺术机构和赞助人对于非架上艺术的投入日渐萎缩,当代艺术中的实验性艺术——如装置、新媒体艺术创作逐渐减少。很多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如观念艺术家马六明、萧昱等,也开始创作架上艺术作品。

  近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与中华文化联谊会主办的“英雄·本色:一个与香港有关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北京仁艺术中心举办,展览集合了内地与香港地区的11位当代艺术家。来自香港的策展人方敏儿告诉记者,近些年,以画廊和艺术空间为依托的当代艺术大多回归架上创作,但在香港,仍有很多从事装置、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并且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已经与海内外的一些画廊进行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立场,也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