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好,欢迎访问琉璃厂在线! 请登录 , 注册
手机访问
更多产品

艺术家

  • 艺术模块
  • 艺术家
  • 艺术家
琉璃厂在线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陆宗润 金石碑帖的鉴定、收藏、修复与研究(中)

琉璃厂艺术官网    发布时间:2014-12-17 09:21    来源:琉璃厂在线

 
      12月11、12日下午,陆宗润先生开始了关于金石碑帖鉴定、收藏、修复与研究的最后两讲,由于三四讲内容较多,故在此分为中、下两部分分别呈现给大家,如有不便还请大家谅解。本期内容主要以碑帖装裱形式、技术以及碑帖的修复为主,并根据陆宗润先生讲座整理而出,以飨读者。

碑帖的保存与修复
(忞庐整理)
      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一幅完整的书画作品,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书画大多创作在易损坏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其不受损坏,也能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美感。

《晋太公吕望表》 陆宗润藏
 
      书画或碑帖装裱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装裱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出现了各具时代特色的装裱风格,碑帖的保护与修复极大程度的都需要依靠装裱去实现。而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与书画装裱尽量要求平整所不同的是,碑帖装裱必须要保持碑帖原本凹凸的面貌。众所周知,碑帖上的文字原本就是凹进纸下面的,如果我们在装裱时候把字刷平,那么字的字口将会变宽,使碑帖整体面貌走形,进而影响到我们对于碑帖的学习和认识。所以在碑帖的修复或装裱时,务必要还保持其本来的面貌。下面我们就先简单了解一下碑帖修复与保存中常用的装裱形式。
《晋太公吕望表》局部  陆宗润藏
1、挂轴(一/二色裱、狭/宽边裱)
一色裱:
      就是裱画镶料用一种颜色的。需要根据画芯长短和画幅长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镶料长不超过画芯长的,用一色装裱既可。如一张三尺长的画芯,加三尺长镶料,裱成六尺长幅式的立轴,只用一色即可,在镶料色彩的运用上,以突出画芯的画意为目的,不能用强烈的对比色,要以其美观,大方为原则。

二色裱:
      二色裱是在贡四周用上适色镶上,其余不够的长度再采用深色较为隐重的镶料,接凑于天地头裱成需要的长度。如画芯长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长度,就需加四尺镶料,这样只用一色,则镶料长于画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宾厅主的副作用。同时也显得单调。这样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宋拓《石鼓文》第三鼓修复前后对比  二色裱 陆宗润藏
2、册页(蝴蝶装、经折装、推蓬装)
      中国书画装裱体式之一。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又称册叶,叶册。由一张张对折的硬纸板组成,可以左右或上下翻阅。册页的装裱方法有整裱和剪裱,剪裱也称“蓑衣裱”,即把整个碑帖裁成条状,按原文顺序排列成册,也是册页最常用的装裱方法之一。
      除了两种方法以外,册页主要有三种样式,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装”;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装”;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装”。

           一般册页均取偶数,少则四开、八开,多则十二、十六、二十四开等,页数再多可分为两册,每本册页的前后各加素白副页(又称护页)两开或四开。一般都外镶边框,上下加檀木、楠木或宋锦裱装的硬壳板面做为封面和封底,收叠时成一部书状。这样无论是欣赏、携带,还是保藏都比较方便。


经折装:
      经折装是对卷轴的一种改造,名为“经”折,应与佛经有关。唐朝时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寺院遍布各地,僧尼、善男信女普便诵经。传统书籍的卷轴装形式,给诵经带来不小的麻烦。任何一种纸质经卷,由于长期卷舒产生的惯性,读过的部分,会自动自左向右卷起,未读的部分,则会自右向左卷起。如不随时调整镇尺的位置,则左右两端同时向中间卷起,根本无法适应佛教弟子正襟危坐的诵经姿势。所以一场针对卷轴装的改革首先在佛教经卷上发生了。这就是将写有文字的整幅经卷沿内文空隙,按照一定的行数或宽度,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在首尾分别粘上硬纸,作为封面、封底。经折装书籍展开以后虽仍为长卷,但却彻底脱离了卷轴的形式,是书籍形制的一大进步,是从卷轴装到册叶装的过渡形式。这种折叠形式始于唐代,沿用到北宋,至今有些裱本字帖仍使用这种形式。经折装在阅读时容易散开,仍不理想,于是人们又对经折装做了改进:用一张整纸对折起来,作为书籍的封面、封底,并将其与书的首页、末页粘接在一起。这样在阅读时,书便不会散开成一条长卷。

蝴蝶装:
      蝴蝶装简称蝶装,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记载说:“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夹以坚硬护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然”。其方法是将每张印好的书面,以有字的一面为准,面对面的折齐。然后集数页为一叠,戳齐后,在书面反面版心的地方用浆糊逐页粘连,再用一张硬纸粘于书脊作为前后封面,再把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蝶装书就算装帧完成了。因其书打开时书面向两边展开,看去好像蝴蝶展翅飞翔,所以称为“蝴蝶装”。这种装帧适应了雕印书籍一版一页的特点,且文字朝里,版心集于书脊,有利于保护版框以内的文字;上下左三面朝外,均系框外余幅,磨损了也好处理;没有钉眼或针孔,重装也不致损坏。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蝶装在宋元时代流行一时。

推篷装:
      推篷装为前后上下翻页,书名横书,不同于经折装左右翻页。因其翻页为上下推拉,故起名为“推篷装”。

3、线装书:
       起源大概在北宋末年或南宋初年,明朝中叶以后逐渐盛行。明朝中叶,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日渐提高,书籍的流通更加频繁,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包背装(即现代常见书的装订形式)承担不了经常的翻阅,容易散落,所以线装便逐渐流行起来了。线装与包背装在折页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不用整纸包背作书衣。而是将封面裁成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两张,前后各一张,与书面同时截齐。而后将天头、地脚,左边余幅裁齐,即可打眼用线装订了。这是古代最为进步的一种装帧方式,外形美面又很实用,所以流行的时间也比较长。直到今天,一些毛边纸与宣纸影印的古籍,还常采用线装的形式。

4、手卷:
      手卷这种品式晋代就已经有了,它是由秦汉的“经卷”、“卷子本”演化而来的。中国古代的一切图书,原本都是可以舒展的,如:竹简、木简,便于阅读。以后的书法、绘画作品的装卷,即是竹简、木简形制的演变。手卷是装潢中最复杂的一种形式,其中结构的排列顺序是:“天头”、“副隔水”、“正隔水”、“引首”、“正隔水”、“画心”、“正隔水”、“拖尾”。等多个部分组成的。为了使“天头”、“引首”、“拖尾”与画心等分开,其间需要有相隔的镶条即:“副隔水”、“正隔水”。 手卷就是把书画装裱成卷子,即书画横幅之长者,不适合悬挂,只可舒卷。卷子有大有小,手卷不仅便于案头展阅和临摹,而且适于保管、延长书画的寿命。

1、保持椎拓特色
      淡墨擦拓时留下的擦痕要保留,谨防渗化,更不能画蛇添足去补平。浓墨扑拓法拓成的碑帖,字口积墨较多,慎防墨色渗化。
2、保护墨色
      墨有松烟、油烟、烟煤代墨。松烟墨黑中偏青,光泽干枯,易渗化,油烟漆墨中偏紫,光泽亮,不易渗化,未经装裱过的碑帖墨色容易渗化,可抱在水油纸中隔水蒸煮半小时,让椎拓时留下的墨胶与蛋清等粘物凝固墨色。
3、保持文字的立体感
      字口是指文字于墨色之间的黑白交际之处,未经裱拓的碑帖,字口凹凸,文字呈立体状。操作是要做好照相记录,如见变形要及时复原,托裱后依旧保持文字的立体感。要保持立体感,还需要掌握整个拓片的特性,比如有墨地方的吸水性比空白地方的吸水性差,水分蒸发以后有墨处的收缩性又比空白处收缩性强,所以要合理利用不同位置纸性差异的时间差,再加上纸张本身的记忆力,来维持碑帖的立体感。

4、掌握纸质特性
      麻纸、构皮纸、皮纸的纤维长,纸质厚,牢度强,上浆时不易伸出也不易刷破;而棉连纸、连四纸的纤维短纸质薄牢度差容易刷破,并且字口容易伸平,拖背时一定要根据纸性质配合托纸,选择适当的工具与托背的方法。
5、修残补缺
      文字残破处用与拓本同质、略浅于碑帖空白纸色的旧色纸修补,不作任何补墨。
6、去除污迹
      对污迹宜作局部湿洗处理,尽量使用橡皮、马蹄刀作干处理,以防全面湿水洗,使字口变形。

7、保护印章、保留题跋
      印章钤于墨拓之上,印泥难以渗入纸内扎根,所以托背时容易粘落于裱台,需柔软干纸,或涂胶保护,题跋是考证拓本年代和流传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写于原裱边框之上的,需要加以保护和保留,如旧有边框纸绢不堪原用者,则在新边框上用挖裱法归回原处。
8、保留原装
      碑帖最讲究原装,如遇官府库装或民间佳装者,即使无题字也需考虑沿用旧有的材料和碑帖四周的旧纸绢,以保留原装风貌,有损伤者可修复后原用。

预告:金石碑帖的鉴定、收藏、修复与研究(下)为《瘗鹤铭》专题,欢迎大家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立场,也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