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推进(2)

作者:admin 来源: 未知 时间: 2013-02-26 15:34 点击:

  在此带动下,各地凭借各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探索生产性保护,创新保护方式,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活力,既传承了文化,也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方还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均有影响的重要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还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经济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出一批生产性保护的典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一些以个体手工生产为主的传统技艺项目,采取分散生产、集中销售方式,不断拓展市场,为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今年年初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此后,在“文化遗产日”期间,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的主题,文化部部署各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讲座、论坛以及咨询服务等活动,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6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天桥剧场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演出活动中,全国10个省(区、市)13个少数民族的 16个传统音乐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256名民间艺人参加了演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题,组织各地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包括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为国庆60周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最近,“守望精神家园――第一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之中,11月7日,“国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在台北中山堂成功上演,台湾各界反响热烈。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2006年11月至今,我国多次派代表团出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积极参与有关国际规则的制定。连续两次在成都举行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行博览会,建立博览公园。

  今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的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格萨(斯)尔等22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项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之前申报成功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4项,达到29项,成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