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公路”国际巡回展登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

作者: 来源: 时间: 2012-07-05 00:24 点击:

《印度公路》巡回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刘正花) 6月23日下午2点,“印度公路”国际巡回展新闻发布会及媒体导览活动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该展览由蛇形画廊馆长茱莉亚-佩顿-琼斯、蛇形画廊副馆长和国际项目总监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美术馆馆长古纳尔-B-克瓦伦、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共同策划;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伦敦蛇形画廊和挪威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美术馆联合举办。活动由田霏宇主持,他同茱莉亚、汉斯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蛇形画廊馆长茱莉亚-佩顿-琼斯

  展览标题“印度公路”直接指向印度“信息高度公路”,这正是印度在全球崛起的核心竞争力。印度同中国一样,在过去几十年里,其社会和文化形态也经历了巨大变迁,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公路。此次参展的作品主题大多与印度的公路相关,因为它承载着人口流动与迁徙,联系着农村与城市,在印度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汉斯指出,“在印度来讲,艺术家特别想反映的是道路与公路,不光是城市内部的,同时也是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公路,大家会在选择作品中看到公路的影子。”同时汉斯强调,“中国与印度都经历了城市变迁,记忆成为艺术家们所感兴趣去表现的主题”。

蛇形画廊副馆长和国际项目总监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

  本次展览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展览的策划基于策展人长期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自2006年始,策展团队赴印考察20余次;同时,它的每一站之间都有巨大变化,都被加入“展中展”的概念,以便呈现一个动态展示。朱莉娅这样解释,“这个展览不是一个静态的展览,每次都加入新鲜内容,以便更好地反应不同地域艺术家的声音,呈现当代艺术不同的立场与倾向”。此展在欧洲第一次得到比较全面的阐释是在2008年的伦敦蛇形画廊,随后先后在欧洲各大艺术机构展出,包括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美术馆、里昂当代艺术馆、罗马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而该国际巡回展的中国站是印度当代艺术至今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呈现,其中新参与的艺术家戴安妮塔-辛格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我的作品能来中国展出,我很兴奋。之前欧洲的展出,展览空间很小,以至于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上下布置在一起,很紧凑。而在尤伦斯,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得到了最精致的呈现。”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

 

  本次中国站带来30多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其中既有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也有新近艺术创作者,如苏伯德-古普塔、巴蒂-克尔、雅-沙赫、戈纳斯-潘达、奥马尔-卡纳沃、季提思-卡拉特、尼克尔-乔普拉和戴安妮塔-辛格等,此外还加入了尤伦斯基金会收藏的几件比较大型的作品。这些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的先锋性尝试,既有视觉艺术,也有建筑、电影、文学和舞蹈等,从艺术层面呈现和分析了经济繁荣中所出现的自然、社会及政治震荡现象,如全球化、环保、宗教宗派主义、两性和阶级等。正如田霏宇所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促进中印文化上包括当代艺术上的交流,同时强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作为国际当代艺术交流核心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带给观众一个全方位的对当代艺术新的体验”。

艺术家戴安尼塔-辛格、苏达山-薛堤在接受记者采访

  此外,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蛇形画廊馆长朱莉娅与汉斯的发言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与发问。他们表示,最近几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三个地方,一是中国,二是印度,三是中东,并强调在印度、中东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今天恰好在尤伦斯举办“印度公路”这样的大型回顾展,因此使发布会的焦点直接转向去年“尤伦斯夫妇抛售中国当代艺术品”、“尤伦斯转向印度收藏”这些问题上,田霏宇这样表示,“去年的消息我们一直在颠覆,但对印度的兴趣确实是有的,但对中国的热情也没有消耗掉,就是加了一份对印度的热爱。这个展览有一些作品来自尤伦斯基金会的收藏,一个是巴哈提科尔的作品,还有一个大展厅里的一个有关庙的作品,包括配的一些平面作品也在旁边展示。”朱莉娅也承认之前想过“印度转成中心”的说法,“对印度来讲,它是比较大的民主国家,有经济和社会方面自由的一面。”

  但是汉斯的回答似乎扫除了在场媒体记者们的些许焦虑,他这样说,“关注点的转变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我在过去20年中对中国艺术品的兴趣是持续的,本次我们访问了很多中国年轻的艺术家,虽然不是特别有名,但我们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与好奇,这说明我们对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仍然在持续关注着。”

  据悉,“印度公路”国际巡回展北京站的展出时间为6月24日至8月26日。

《印度公路》国际巡回展中国站预展现场 汉斯与茱莉亚在展厅

 

  《印度公路》国际巡回展作品解读:

  吉蒂什-卡拉特:更像是一个社会学者

 

 

吉蒂什-卡拉特的作品《Aquasaurus》

  生于1974年的吉蒂什·卡拉特其创作跨越多种艺术媒介,有油画、摄影、大型雕塑以及多媒体装置,他的作品试图在协调印度在世界经济、住所以及通讯中的境遇、以及城市规划、人际关系以及政府职能,反应了孟买更深层的社会变化与运动。艺术家不断尝试用交通工具来表达他居住的城市及人文关怀,本次展出的作品《Aquasaurus》,艺术家采用树脂、颜料及钢材塑造了一辆实际大小的卡车,龙骨即车身。“破烂不堪的残骸,每个凹陷都像一个伤口”,艺术家以交通工具来暗喻城市交通混乱及失调现象。从更宽泛的范围来看,吉蒂什更像是一个社会学者,陈旧、脏乱、循环及重叠于一体的图像画面,即是孟买的社会现状。

  苏伯德-古普塔:充满对二元的辩证思考

苏伯德-古普塔的装置作品《脱鞋洗手》

  伦斯大展厅的东侧墙壁,是苏伯德-古普塔长达27米长的装置作品《脱鞋洗手》。这件大型装置作品全部使用崭新的日常生活的标志物品,不锈钢炊具,它们是工业文明、机械复制的产物,在此被按规律、有秩序地排列组合。艺术家将这些锅碗瓢盆抽离其原来的语境,而放到一个展览空间里进行展示,可以看作是对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讥讽。而关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生活体验,也就成为古普塔一贯的表达主题。丽贝卡-莫里尔这样评价他的艺术,“古普塔的作品,可看作是对于在印度高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饱受威胁的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探讨。”

 

  苏达山-薛堤:强势介入传统艺术

苏达山-薛堤的《无题(在屋外聆听)》

  在大展厅的正中间是苏达山-薛堤的3.5米高的移动雕塑装置《无题(在屋外聆听)》。由木与有机玻璃制成的印度庙宇模型是我们在印度城市、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建筑,它也被搬进美术馆进行展出,一边的柱子似乎是饱经沧桑,又或许是被暴力摧毁,在做最后的挣扎,直击人的灵魂深处。薛堤坦言,宗教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他总是对未知的事物有浓厚兴趣。他的创作,总是强势地介入传统艺术,拒绝对殖民主义、现代化及强权政治进行说教,而是对自我与自然的探索。

  尼基-乔普拉:表演是创作中的重要一环

乔普拉的作品《约-拉杰-奇特拉卡:回忆速写》

乔普拉的作品《约-拉杰-奇特拉卡:回忆速写》

  乔普拉根据印度殖民的历史与自身经历创造了多种虚构形象,并将这些形象在艺术现场中大量运用。本次展出的作品《约-拉杰-奇特拉卡:回忆速写》创作灵感来自其祖父,这个形象被赋予不同的角色,有探险家、起草人、制图员、征服者、画家、艺术家等身份,艺术家将表演后的道具都呈现出来。艺术家说,“我希望对于作品的体验先于作品本身,并处于最核心的地位。” 

 

  戴安尼塔-辛格:对心酸的故事情有独钟

戴安尼塔-辛格

辛格作品。《延续之城—爱的房子》

  辛格出生于1961年,以拍摄中产和上层阶级的家庭见长。《延续之城—爱的房子》揭示了家庭成员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作品运用不同的色彩元素,呈现了一个个缤纷又浪漫的画面,描绘了回忆与逝去的人类情感。据悉,辛格还摈弃画廊传统,运用不同的方法使作品靠近读者,如她将海报和日历派给读者,希望读者将她的作品带回家置放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既对当下盛行的艺术文化商品做出了回应,又赋予读者沉思。

  希拉-高达:对传统的批评与颠覆

希拉-高达的《暗房》

  在观赏《印度公路》展时,高达的由柏油鼓及沥青等材料制作的房子模型《暗房》是一件不可回避的重要作品。除了所择取的材料有重要意义之外,它所折射出的美学思想更让人沉思。观众可以从下面进去,从里面看到上空。这件作品并不是将这些材料用于突出传统的意义,而在于对印度现代化进程的批评与颠覆。丽贝卡-莫里尔说“在她的作品中,复合宗教背景下女性主观性,以及组成当代印度的国家主义和暴力思想遭到了质疑”。

 

  其他作品展示:

贾格纳-潘达作品

图库拉&塔格拉作品

贾格纳-潘达作品

 

 

巴哈提-科尔作品

N.S.哈夏作品

吉蒂什-卡拉特作品

赫玛-乌帕迪亚作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