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好,欢迎访问琉璃厂在线! 请登录 , 注册
手机访问
更多产品

艺术家

  • 艺术模块
  • 艺术家
  • 艺术家
琉璃厂在线 > 新闻 > 新闻人物 > 正文

根的坚守,魂的升华——女画家单应桂的地母情(3)

琉璃厂艺术官网    发布时间:2013-03-04 17:10    来源:未知

  心有千千结。童年的逃亡生活始终如恶魔般盘踞在单应桂愈来愈年轻的记忆里。人类在饥饿和灾难里,往往能够激发起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强化着对信仰的虔诚。而长期的生活安逸则经常使人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引发精神世界的贫血。当灵魂被贪婪蚕食着,信仰被绝望驱赶着,自我会渐渐式微,历史和苦难被淡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普世的人生价值观被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忽视或颠覆。单应桂四赴沂蒙采风创作后,老区人民曾经的苦难同她童年的苦难交织在一起,用画笔链接苦难历史和文化根脉的《往事》系列创作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她的创作思想日臻圆熟,开始走向关注民族的苦难兴衰,关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关注新时代人性深层次的文化抚慰。

  “我不知艺术之为事,是否可以当一杯人生的美酒?或是一碗苦茶?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蒋兆和)”。也许是早年读书期间受恩师《流民图》的震撼和感染,相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生命体验,激发着单应桂以饱满的地母激情创作了《逃亡——童年的记忆》。创作个性的灵感一旦点燃,史诗般的巨制喷薄而出,触摸着时代的脉搏和体温,共和国的苦难历史和中国传统文人的社会担当在她的画面里鲜活起来,跳跃起来。李格的爹、玉珍的娘、年轻的母亲、还有幼小的自己……逃难的人群嘈杂无序地簇拥着,远处似乎传来鬼子“啾啾”的子弹声。整幅画面墨色上淡下重,用笔中则隐现着民间木刻的拙涩,气氛凝重、紧张、急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在逃难者恐惧茫然和愤怒的眼睛里对生命的渴望。艺术创作,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用语言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幅近三米宽的画在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正义·和平——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美展”上一经展出,就吸引了许多目光,触动了许多观者雪藏在心中的那片时光漂洗不尽的沉痛。萦绕单应桂多年的地母心结豁然打开了,她那娴熟的艺术技巧和人民艺术家的匠心独具,在这幅悲悯苦难苍生的鸿篇巨制里得到了美的宣泄,这幅画当之无愧地被画展组委会授予特别荣誉奖。

  2013年,单应桂即将迎来八十寿辰。这位深深根植在齐鲁文化母土里的老人,把自己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全部创作分别捐献给了山东美术馆、山东艺术学院和祖籍山东高密。她欣慰地告诉笔者,说自己人生有五幸,并挥毫赋诗:“庆生八十载,奋笔六十春。一幸遇良师,二幸习艺勤。从教卅七年,弟子已成林。三幸子女孝,四世同堂亲。早年虽坎坷,更幸多知音。不羡名和利,一颗平常心。处世要宽厚,换位理解人。五幸逢盛世,画章笔意新。”这位始终跟随着共和国脚步的画坛老骥,宅号听泉书屋,并以容园自谦。有容乃大,这个烙印在她性格基因里的“容”字,是一位山东女人自强、自立的大气,是她耄耋之年禅悟人生后的淡定、温厚,更是她对生命中每一个有缘人的真诚与感恩。“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翩飞的画笔化育着新的彩翅,清风明月里,单应桂已经找到了千年前那个兰心蕙质的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立场,也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