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好,欢迎访问琉璃厂在线! 请登录 , 注册
手机访问
更多产品

艺术家

  • 艺术模块
  • 艺术家
  • 艺术家
琉璃厂在线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刘大为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访图集

琉璃厂艺术官网    发布时间:2018-05-15 06:5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在您的艺术创作中,您始终坚持面向社会、关注生活。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是您去得最多的地方,也是您创作的重要题材。您秉持了怎样的艺术观、创作观?
 
  刘大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艺术家始终要坚持艺术为人民这个大的方向。为人民服务,一直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核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列宁在1905年就着重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重要命题。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文艺思想、文艺路线、文艺方针。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技术迅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现代化挺进,全球化深入,思想领域和文艺创作也出现更多元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艺工作面临了许多新情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的文艺受到了新挑战,文艺工作的发展存在着被市场同化甚至异化的倾向,还出现了个别低俗、庸俗甚至恶俗的作品。我们在90年代后期开始做了很多的引导和治理工作,情况有所好转,但这些问题依然需要我们警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而这正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认为,还是要回到生活中锤炼情感、回到人民中锻造人格。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艺术作品应该给人们带来向上的希望,给人们振奋的力量,鼓励人们克服困难”
 
  问:您被称为“马背上的画家”,请谈谈您的创作经历。
 
  刘大为:我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的,长期在内蒙古生活,对内蒙古应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特别是大学以后,我被分配到报社担任记者,所以有机会经常到工矿、铁矿、煤矿还有农村,特别是草原,到这些基层去采访。市里面有时候办各种创作学习班,因为我是美术专业毕业的,所以也经常为包头的很多青少年、工矿企业的业余爱好者办学习班。应该说对基层生活是比较了解的。丰富多彩的草原生活特别吸引艺术家,也是我们创作素材的最好的鲜活源泉。正因为对草原牧民、农民、工矿这些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熟悉,才让我有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另一方面,在草原在农村在工厂体验生活,不只是搜集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跟人民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我在创作少数民族题材时,始终就是想表现他们的豪放乐观、积极向上,有一些喜欢表现少数民族落后、愚昧的作品,它们有冲击力,更吸引观众眼球,但我对此不太认可。虽然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大多艰苦,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大都恶劣,但是他们个性纯真、乐观积极。我觉得少数民族同胞们再艰苦,也非常乐观,积极面对生活面对大自然,生活条件的艰苦跟人的精神追求没有关系。比如《巴扎归来》,我就是表现新疆老人和少女骑着毛驴赶集归来途中的欢快情景,比如《雪域生灵》《雪线》,我是表现生命的一种抗争力,以险恶无常的大自然来衬托人类的自强不息。还有我的社会题材的作品“工地组画”,是一组反映建筑工地工人劳动场景的作品,有人说工地有什么可画的,都是些钢筋水泥冷冰冰的东西,尘土飞扬,国画也不好表现。我认为长的钢筋很软像荷花秆一样,盘条跟藤条很像,建筑工人劳动的场景、休息吃饭的情景都很生动。工业题材也一样可以用水墨表现。当然,这主要还是我对劳动者有着天然的感情。
 
  我认为艺术作品应该给人们带来向上的希望,给人们振奋的力量,鼓励人们克服困难,这就是我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归结起来,我自己的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刚才提到的少数民族题材,二是军事历史题材、领袖人物创作等,包括《小米加步枪》《晚风》等作品,三是社会生活题材,包括工地组画、《情系黄土地》等。
  “创作如果要有生气,就要接地气”
 
  问:您曾说过:采风、写生不但能获取素材、灵感,而且能丰富创作的情感和精神。您如何看待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刘大为:创作基于现实,创作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仅提供了创作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对生活的熟悉,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这是我长期坚持的创作理念。我多年在内蒙古工作、创作,骑着马和骆驼几乎走遍了所有的牧区,那里的风光、风情是我创作的重要源泉。时间流逝,牧区在变。40年前我去牧区,牧民没有水,就从远处拉冰块化成水。毡房里没有电,没有灯,牧民生活很清苦。现在的大草原,牧民用上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房间里置办了现代化电器,物质和精神生活很丰富,放牧的方式也大不同了,这就是新牧区。如果不去实地写生,就不会了解到牧民生活的巨大改变,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新鲜感受,创作就没有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当年我在军艺当老师,有机会三次带学生上前线,在战壕里为战士们画写生,亲身感受到军人不怕牺牲、为国英勇战斗的英雄精神。现在的军营里,军人的状态、军人的形象都有了变化,不变的是勇敢、奉献、大无畏的作风和精神。无论当年还是现在的创作,如果要有生气,就要接地气,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基层写生、采风,获得创作的灵感和能量。
  “当我们把高尚的人和我们伟大的时代融汇到创作中,作品就会出彩”
 
  问:您至今仍坚持外出写生,可否给我们讲几个您在基层写生时的故事。
 
  刘大为:我很注重写生,从大学毕业以后不断地体验写生,后来又到学院任教也近40年,几乎每年都带着学生到生活中写生几次。这些年我在中国美协任职,又组织画家写生采风团,一年几次甚至一年十几次,比如内蒙古草原我一年至少去三四次。在长期的采风写生中也碰到很多令人感慨,牢记一生的事情。
 
  深入生活,不只是获得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接受心灵的洗礼。有一次我们几个画家到云南去采风写生,我提出来要到最偏僻的,比较原始的少数民族山寨去。当地美协安排我们到西双版纳南糯山哈尼族丫口老寨采风写生,这是一个山顶上的老寨。当地的老乡一听说有全国的画家来写生,他们很激动,那个路原来只能走手扶拖拉机,窄窄的,而且坎坷不平。这些老乡们非常热情,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特意把唯一一条上山土路用土垫平。这个路旁边就是万丈深渊,没想到我们到达的前夜下了一场大雨,新垫的土全变成泥浆,反倒使车轮打滑,行驶愈发困难。我们就只能下了车走着进去,但是感觉到了老百姓的这种热情和真情。
 
  到了村寨以后,老乡们安排得非常好,有生活场面、生产场面,各种形象的采风写生,晚上还有歌舞,老乡们用最传统的民族方式热情招待远方来的画家们。我们很感动,我当时就想我们能不能给老百姓做点事。丫口老寨是百年古茶树的生长地,是古茶树资源最丰富的山寨,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茶叶很难运出去,以及孩子上学、百姓看病等种种不便。当时我就想给老乡们修条路,跟同行的画家一说,他们都非常支持,所以我们大家就集资为当地修了一条通往山下的路。
 
  后来路通车以后,老乡们专门请我们这批画家去参加通路的仪式。我去看了一下,确实是非常好的一条路,从山底下的国家公路修到山顶上,而且是水泥的,两个车道,可以会车,而且还有排水沟,水泥都很厚。当时这个村里面的老百姓载歌载舞,从山下一直把我们迎到村里面,场面非常令人感动。我就想这是人民感动了我们,我们要回报人民。每次回忆这个事情都非常令人感慨,从山底下到山寨这一路上,山寨的村民自发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场面可以说非常感人。这说明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地与人民建立起情感联系,才能用实际行动回报人民。而这才是“到人民中去”的又一层深意。
 
  还有件很有教育意义的事情。2015年,我们到云南独龙江畔,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过的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他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担任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被选举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时,却向组织上申请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独龙江,毅然选择回到独龙江带领乡亲们修路架桥、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他的办公室就在路边的工棚,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为改变独龙江乡和独龙族同胞的生产生活面貌而艰苦努力着。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位朴实的党员干部的忘我奉献精神后,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进行创作。这个过程一方面对我们艺术家是人格的熏陶,同时也在绘写新时期民族力量和中国精神。我在画作上写了“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这句话,这是写给老县长,也是写给我自己的。应该说,当我们把高尚的人和我们伟大的时代融汇到创作中,作品就会出彩。
 
  采风、写生不但能获取素材、灵感,丰富创作的情感和精神,而且对提高绘画技巧也有帮助。我去新疆画维吾尔族老人,阳光投射下的光斑,在老人身上留下斑驳陆离的影子,表达出这种光影效果,也是对自己笔墨语言的丰富和创新。我发现,在写生状态下的创作,在笔墨、色彩、构图及绘画语言的表达上,有很多细微变化,也有长足的拓展。所以,写生对艺术家的提高是多层面、多方向的。鲜活的生活,让我们的创作技法也鲜活起来。
 
  生活中不只有创作的素材,更感人的就是这些鲜活的事迹,人民群众这种热情真诚的情感感动了我们,使我们带着一种创作激情要去表现他们。下基层,到人民中去,不仅是获得创作素材,也是交流和丰富情感,有情感,才有灵感,也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人物画的艺术精神是不脱离‘人’的主题,要能够深入反映生活,真实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同时,绝不能脱离时代精神”
 
  问:您的中国画人物画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人物造型在很强的写实基础上稍作变型夸张处理,注重在技法上吸收传统中国画的优秀特点,同时大胆借鉴西方绘画语言,在色彩运用上更加强烈,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上恰到好处,强烈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您对此有什么心得?
 
  刘大为: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确实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各种形式面貌异彩纷呈,但是现实主义的绘画还是非常适应时代需求的。比如我是画人物画尤其写实的人物画的,我觉得这种形式的艺术创作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我们去努力,继续开拓进取。而且我在中国画人物画创作中,在教学中都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探索,既要继承中国画传统的水墨,也要吸收其他画种的优长,为我所用。比如素描、色彩等都多有借鉴。我上本科的时候主要是学习油画创作,读研究生转为国画创作。从我的创作实践来讲,我觉得自己的素描、造型、色彩功底用到国画创作中非常有用,而且恰恰也是形成我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我在处理一个画面的色调、处理人物面部丰富的表情与结构时,有相应的坚实的基础会更得心应手一些。中国画传统画法有它的优势,但是在画传统人物的时候主观意识多一些、程式化多一些,表现人物非常复杂的情绪、情感相对而言就显得简单、表现力不足一些。我们把深入刻划的造型因素加进去,就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实际上,从历史长河看,中国画也是在长期的不断融汇中才形成了现在的面貌。比如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传入,就曾经把佛教艺术的凹凸法和中国画原来的单线平涂结合起来,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到了唐宋以后,逐渐吸收了西域等其他少数民族绘画形式。明代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思想、艺术、科学、教育形式等大量传入,蒋兆和、徐悲鸿等画家就已经开始把西洋的东西融汇到自己的中国画绘画中,开始了新的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又有了新的拓展,我们现在的水墨人物画早已跟古代的不一样了。
 
  我还尝试过把水彩画的技法和色彩融入到中国画创作中,进行大量实践性的创作,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借鉴的。人物画的艺术精神是不脱离“人”的主题,要能够深入反映生活,真实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同时,绝不能脱离时代精神。我们毕竟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不能完全像古画那样,而要在色调、形象、画面构成的处理上不断吸收其他画种优长的东西,使中国画语言更丰富,表现力更强,更适合时代发展。中国画还要前进,还要不断融汇。
  “创作《晚风》融入了对中国重大历史性变化的认识”
 
  问:您的工笔画《晚风》塑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形象,请您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人物画的创作过程。
 
  刘大为:1991年,我为纪念建党70周年创作了工笔画《晚风》。首先,创作《晚风》融入了我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大的历史性变化的认识。从新中国建立,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创作之初,我找到了小平同志登黄山的照片,画面很好,但想了想,感觉主题不够突出;又考虑小平同志南巡的画面,之前我也画过上海改革开放的如南浦大桥,是表现小平同志与建桥工人在一起的画面。后来我就想,能不能去小平同志住的院子里去看看,了解他的日常生活。后来,小平同志的大女儿邓林给我介绍了许多情况,特别是介绍说院子里有一棵古树,一把旧藤椅,“老爸时常在树下读报”。突然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就像小平同志每有重大决策后回到家小憩,这是最能体现他“胜似闲庭信步”精神。一旦想通了,画起来就很顺利了,草图很快出来了。但院子怎么画?小平同志的表情应该是大笑的、思考的、痛苦的?我一直在思考。我选择了表现小平同志发自内心的一种欣慰、深沉思考、决策后的轻松瞬间,表现小平同志举重若轻、善于化解复杂问题的胸怀。
 
  在创作《晚风》中确实也有些具体的技术问题,如小平同志的头像,第一次我完全按照照片的比例画的,但画好后看看并不像,艺术还是要强调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我就把小平同志的脸、眼、鼻都作了相应的放大处理,对比照片后是不一样了,但更像了,形象上也作了调整。在创作中和邓林谈了两三次,对我熟悉小平同志的生活,感悟画面,进而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和小平同志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我对生活的感悟方法。
 
  创作这幅画,也是想把人物融进时代中,体现时代精神。我是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的受益者,改革开放给我创造了充分发挥才智的机会。我也以满怀感激的心情感受时代的气息与脉搏,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心血回报时代、回报大众。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美术事业也蓬勃发展,各种流派和艺术家的多形式多方面探索,艺术家们也有创作的激情,中外艺术流派都在中国进行交流与展示,艺术家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个人、团体、国内、国际、各种探索形式的展览都逐渐增多,呈现出一个繁荣、活跃的美术景象。

  “艺术当随时代,不仅在表现题材方面,要反映进步的时代精神、鲜活的社会生活,也要在表现体裁、表现手法等多方面丰富发展”
 
  问:艺术应当紧随时代。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作为艺术家,如何才能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创作出“高峰”式的优秀艺术作品?
 
  刘大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条件、有必要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优秀的作品一定有大的历史背景和崇高的精神,我们要在创作中发现、感悟和展现这种精神。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文艺工作者唯有把握时代节拍,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之中,才能创造出更多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的优秀作品。就中国美术来说,我个人认为,中国美术家总体上重视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和选取题材,热情描绘人民精神风貌,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但创作上闭门造车,创作程序化、雷同化,艺术被市场同化甚至异化的倾向依然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也反映在美术创作方面。艺术应当紧随时代,不仅在表现题材方面,要反映进步的时代精神、鲜活的社会生活,也要在表现体裁、表现手法等多方面丰富发展。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它的发展也证明了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也要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使这一国粹不仅没有走向“穷途末路”,而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同时,世界各国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博士生到中国的美术院校来学习、研究中国画艺术,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艺术应当紧随时代,时代也需要一批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站稳脚跟。这就要求美术创作者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创作之中,引导受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鼓舞全国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您如何理解文化自信?如何用美术作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刘大为:文化自信是最重要的自信,最深厚的自信,最根本的自信。我们要坚守文化自信,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继承传统,进入新时代走向新的辉煌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特别是我们作为艺术家,文化自信更是我们在艺术创作当中,应该去坚守的最根本的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延续发展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影响力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到近现代,在西方强势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有所缺失,我们在国际上的文化话语权有所减弱。我们对西方当代文化的了解远胜于西方对我们当代文化的了解,这一不平衡的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在美术方面,审美评判标准和文化价值观念出现了混乱现象,盲目崇洋,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
 
  2005年,中国当选了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国,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美术组织的关系、密切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中外美术交流,在世界范围内努力宣扬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术。我还记得当年当选该协会主席时的情景,几十个国家的代表上前与我拥抱。在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艺术形象与国力直接相关。让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向世界宣传中国,是我们这代甚至几代人要直面和为之奋斗的大课题。我们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积极推动世界美术的繁荣发展,增进了各国美术家之间的友谊,特别是在倡导有益于人类和谐发展的审美取向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价值观,在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增强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守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创新拓展包容吸收,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过的,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我觉得这是对继承传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的积极态度。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文艺发展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从根本上提升文艺的原创力。
 
  这些年来尽管协会、军艺工作繁忙,但我还是尽可能地抓紧时间搞创作,我坚持凡是重大的展事都要送新作参展,如全国美展、纪念党的诞辰、全军美展等,都一定有我的作品展出。这样就逼得自己不画不行,从八届美展《帕米尔高原》,到以后历届美展的《巴扎归来》、《雪线》、《人民公仆刘少奇》等等。
 
  最近,我在创作一幅《马克思恩格斯跟工人在一起》,是为了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的重大题材创作,一共有25张作品,我自己画了一幅。还有一个是文化部等单位组织的现实题材100幅创作工程,我是这个项目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现在正在审查草图。这些都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艺术家们将艺术创作和实践融入美育工作责无旁贷”
 
  问:您不仅是一名画家,还是一名美术教育家,您认为美育对于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有何作用?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艺术修养您有什么建议?
 
  刘大为:美育是一个人成长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美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品位修养和感知力,认识社会的洞察力、鉴别力,有着帮助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功能。
 
  古代中国便有“礼乐相济”的美育传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中华民族要注重加强美育。当然一直到现在,这还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从幼儿园、中小学开始,相应的美育教育会提升人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有相应的美育素质,对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乃至领导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美育应该关注每个群体、每个角色,这既关乎一个社会的整体审美水平,也影响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应该说,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特别是当代的领导干部,领导工作涉及到各种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对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很高的,这其中就包括艺术的修养。所以美育教育对一个人的素质养成是很重要的。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我们有时候去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经常看到老师带着一群小孩坐到那儿认真听讲,讲每一张画的艺术手段,背后的故事等等,这样的场面很多。我们国家现在很多美术馆里也开始出现这样的场景了。
 
  艺术工作者是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的主力军,也是美育工作的受益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普及美育是艺术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到农村、山区写生,当地的乡亲都很感兴趣,特别是孩子们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一站就是半天,这说明他们渴望美。艺术家们将艺术创作和实践融入美育工作责无旁贷,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努力。
 
  问:近些年,您通过设立美术奖学金、捐赠、支教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社会的公益活动中。请您就此谈谈艺术家的担当。
 
  刘大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担当社会责任。艺术家实际上是用自己的艺术参与到社会的社会工作者,用艺术为社会服务,他的服务是提高人的精神文明道德修养。我们是用精神食粮来为社会服务,所以艺术家参与社会做贡献是在艺术创作时应该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我们美术界认真践行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深入人民,面向基层、服务人民,组织多批美术家深入基层,奔赴老、少、边、贫地区采风、体验、写生,送艺术到基层,支教、办学,为基层中小学美术教员、文化馆(站)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办培训班,举办西部省区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工作者专业培训班,为贫困山区捐资建校、修公路,捐资捐助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上学等公益活动。创作大量讴歌人民群众、英雄模范、时代楷模主题创作,举办《向人民汇报》《最美中国人》《时代领跑者》等大型美术展览,坚持履行“艺术为人民”“艺术服务人民”的艺术创作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立场,也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