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好,欢迎访问琉璃厂在线! 请登录 , 注册
手机访问
更多产品

艺术家

  • 艺术模块
  • 艺术家
  • 艺术家
琉璃厂在线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王明明谈书画创作

琉璃厂艺术官网    发布时间:2013-04-15 10:4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周,一场与“家承”、“传承”有关的特殊展览——墨缘书韵在北京画院展开。这场墨香环绕的展览是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与他父亲王念堂、兄弟王卫明的书法联展,主要展示三人的真、行、草、隶等书体的精品70余件,呈现形式包括对联、扇面、手卷等,内容以前人之经典诗词、名言警句为主。

  “此次展览既是对父亲书法的总结,也是两代人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呈现。”王明明说,“我们三人写字各有特点,共同点是真心喜欢这门艺术。字写得好坏与否并不重要,但每个家庭如何去呵护中国文化,怎样去滋养孩子对中国文化的情结,需要观者留心思考。”

  从少年得志到如今成为中国画坛之大家,纵观王明明的艺术生涯,无疑离不开其深厚的家学功底。在喜好文学、擅长书画艺术的父亲影响下,王明明为人为艺养成了谦逊、平和、含蓄的个性。深知“书画同源”的王明明艺术创作涉列书法、人物、花鸟,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王明明的作品中始终流露出一种朴素、儒雅的情怀。

  尽管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画坛的中坚力量,但王明明仍然坚守着96岁高龄的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书画,或者说艺术最根本的东西,应该是勤奋、感悟和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所作为的、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广收博取的学画经历

  对于闻着墨香长大的王明明来说,一个热爱并从事书画艺术的家庭环境从一开始就给他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儿童时期开始,他的儿童画作品便屡屡参加各类国际书画大展并数次获奖。后来,父亲王念堂带着他到处寻访名家大师,先后向陈半丁、吴作人、李苦禅、徐之谦、顿立夫、启功、康殷等先生求教书艺,更是有机会得到李苦禅、吴作人、蒋兆和、刘凌沧、卢沉、周思聪等诸多先生的点拨。

  王明明在回忆儿童时期的绘画经历时曾提到,从五岁拿笔开始,父亲便给他买回齐白石绘画印刷品,有人说学习传统必须从临摹入手,但王念堂却是让王明明看完了再画,而不是一笔笔地照着画,“传统的滋养并不就是某种具体的途径,我更看重宏观的耳濡目染式的学习方法”。

  王明明广收博取的从大师们身上学到了为人为艺的道理。而经常跟随父亲去荣宝斋看展览的王明明,六岁便在自己的画面中强调构图和空白。直至今日,我们也很容易在王明明的作品中看到他在构图中对空白的追求,和作品中自然流露出的文气与静气。

  “文革”开始的时候,王明明才十四岁,因为无法画画,父亲便让他们在家中练字,王明明大量临摹了颜真卿的《多宝塔》,汉代的《礼器碑》、《曹全碑》等,并经常请教书法家徐之谦先生。王明明在徐之谦的教导中认识了各种字体的间架结构与书法规律。两年后去工厂当学徒的那段日子里,王明明又接触了西画的训练,开始练习素描和速写,油画写生和国画写生同时进行。直到1977年,王明明报考了中央工艺美院并被录取。因为专业等各种原因,王明明没有选择去学院学习,而进了北京画院学习。

  直至今日,王明明一直很“庆幸”当初没上大学,“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美术教育变成了学院美术产业,可是只培养出了很多有绘画技能的人,很少产生创造性的大家,我们不能不反思中国画的教学,美术学院能不能按照中国画的规律来培养学生,学院教育如何跟传统衔接,这才是根本性的问题。”或许与儿时广收博取的经历分不开,王明明看重的是转益多师而不只是师法一家。自然,王明明的经历是个案且无法复制,在这个自嘲“没上过大学”的人看来,正是北京画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大师的云集才让他坚定了当初的选择,而在北京画院的学习和工作,一干就是三十余年。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立场,也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