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好,欢迎访问琉璃厂在线! 请登录 , 注册
手机访问
更多产品

艺术家

  • 艺术模块
  • 艺术家
  • 艺术家
琉璃厂在线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美术教育的国际互动应建立双向机制

琉璃厂艺术官网    发布时间:2013-02-15 17:19    来源:未知

  2月初,作为“2013深圳-温尼伯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周”的子活动,“我爱艺术-2013寒假加拿大友好美术营作品展”在深圳少年宫举行。来自加拿大一线城市以及深圳本土的20多名“小画家”展开画技P K,这些10岁左右、在绘画上天赋早慧的孩子,玩了一场“交错”速配———其中,“中国小孩画加国风情、加拿大小孩画中国风情”的混搭组合,最为引入注目。

  过去,所谓“美术游学夏令营”、“跨国美术交流活动”等,通常只是强调“出国”,很少关注到“引入”的层面。其实,即使放到全球美术界来看,“中国元素”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吸引力,中国画、剪纸、扇面、水粉以及讲究“意境”的审美倾向对于欧美等地的美术教育系统而言,都是极其稀缺,但又具有神秘魅力的事物。而在本次“艺术交流周”中,加拿大学生创作“中国画”也是亮点之一。

  01 加拿大学生的“中国画”,也有模有样

  所谓“艺术交流周”,实际上也是一次加拿大少年的中国画水平展览。活动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交流周期间,中加两国小画家们创作的中国画、版画、剪纸等作品;第二部分是中加儿童团体合作的布艺艺术装置作品;第三部分是现场照片展。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30多幅作品排成列阵状,在宽敞的展厅中高耸。譬如,加拿大10岁少年的“作品”———《happi-ness》,画面上用剪纸拼成的“福”字,溢出浓郁的中国古风;而11岁少年T eaghan的《M Y eyebrow》(眉毛先生)则呈现了一个外域少年对中国老人的个性化观察,那种东方传统老人所特有的“道骨仙风”竟然也在这幅张贴画中有所体现;另外,由10岁小孩诺亚创作的扇面水墨《森林》,在一把拱形的扇布中尽情展示渡水、隐墨、分层的中国画技巧……可以说,这些加拿大小孩,已经初步领悟了中国画的“意境”元素,完成了中国传统美术的初级启蒙。

  “加拿大小孩画的中国画也有模有样。”在活动负责人王明涛看来,“中国画”不只是在本土“开花”,而应作为一个国际化美术教育的亮点在全球推广。而当下的“美术游学夏令营”,却往往只看重“中国小孩学外国”的单向“出口”交流,而对“外国学生学中国”的“入口”交流却重视不够,“应该有更多的平台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魅力。”

  02 良性的‘国际化教育’系统一定是双向的

  近年来,深圳的“国际化教育”动作频频,美术、艺术领域的“国际化教育”亦是当中重点。据深圳童画美术教育机构资深教师夏娟华透露,目前,中国美术教育呈现一种广泛的“崇洋”倾向,体现在大多数美术教材、课程设置的“西化”。“很多美术理论、美术教育学都是来源于西方的,而国画理论、中国传统的东方美学却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整合,所以目前美术界流行的倾向是,到国外学习先进经验———但中国自己的‘先进经验’,却缺乏继承。”

  因此,不少名师呼吁,在美术教育领域,建立“国际互动”的双向机制。而“美术游学夏令营”就是一个突破口。“中国学生渴望出国看世界,但世界学生同样也想来看中国。”夏娟华说。而除却山水画之外———剪纸、年画、对联、书法这些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也渐渐传入外国,纳入当地美术、艺术的课程和教材中。“中国游”也成为外国美术学子“趋之若鹜”的亮点所在。

  “一个良性的‘国际化教育’系统一定是双向的。”王明涛总结道,“通过‘游学夏令营’、‘美术交流周’这样的国际活动,把中国学子和外国学子拉到一个‘平视’的层面上,而不是一种崇洋媚外的‘仰视’。这种双向的进出,才不会把美术夏令营变成一场简单意义的‘出国游’,才真正符合国际化教育的真谛。”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立场,也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