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好,欢迎访问琉璃厂在线! 请登录 , 注册
手机访问
更多产品

艺术家

  • 艺术模块
  • 艺术家
  • 艺术家
琉璃厂在线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奥黛丽·赫本摄影展:在她面前 时间消失了

琉璃厂艺术官网    发布时间:2015-08-03 21:19    来源:北京青年报

  7月2日至10月18日,奥黛丽·赫本摄影展在英国国家肖像馆举行,展览用70余幅珍贵的照片展现了这位时代偶像一生的艺术生涯,也让我们再次想起她的美和与众不同。
  明星和电影的关系非常复杂,有些明星,必须要依附于某些电影,人们谈起电影才会想起他们,并且把他们和角色混为一谈,他们和角色互相寄生;有些明星,却脱 离了成就他们的电影或者其他作品,以独立的方式存在,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形象,一种独立的颜色、声音、气味,以及一段独立的时间和天气。
  她生于1929年5月4日,出生地是布鲁塞尔,母亲是一位荷兰贵族,曾经想当演员,因为家庭的反对而作罢,她的父亲是爱尔兰商人,亲近纳粹,最终离家出 走。奥黛丽·赫本的少女时代,正逢二战,她和母亲一起,经历过饥饿和纳粹的迫害,曾经靠吃郁金香的球茎度日,在连这点食物都没有的日子里,她还试图靠喝水 缓解饥饿感。她清瘦的身材,其实源自于营养不良和饥馑带来的疾病。
  战后,她开始重新学习芭蕾舞,并进入伦敦的兰伯特芭蕾舞团,在因为自身条件的原因,离开芭蕾舞行业之后,她开始担任平面模特,为化妆品拍摄广告,并且在歌 舞剧里扮演角色。直到1951年,她在英国电影《天堂里的笑声》中露面,从此进入电影界。随后,她得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试镜机会——为威廉·惠勒的电影 《罗马假日》试镜。看过试镜的片子之后,威廉·惠勒说:“她就是我寻觅多时的人。”“她是如此富有魅力、有天分且清纯可人。她绝对是一个令人神晕目眩的 人。”他发电报给制片人:“起用这位新人,试镜结果是好莱坞、纽约或伦敦最好的一次。”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近40年电影生涯,20多部电影,《罗马 假日》、《战争与和平》、《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盲女惊魂记》等传世之作,以及一个难忘的形象。时至今日,她还是人们缅怀、模仿、议论的对 象,是许多次“全球最美人物”、“最美女演员”评选中的第一名。
  她的魅力在哪里?1953年的某期《生活》杂志评选她为年度风云女性,那期杂志的标题是《谁造就了奥黛丽的惊人魅力?》,当时,杂志给出的答案是:“奥黛 丽向定义挑战。她是这世上的女性,也是个流浪儿。”其实,对她魅力来源的讨论,至今也没有停歇,她的相貌、身材,她的坚强性格,她的专注,她学习芭蕾舞, 她在母亲那里接受到的严苛教养,她和纪梵希的相遇,和三个丈夫的婚姻,这一切的化学作用,构成了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她超越了她的时代,不论从电影形 象,还是从个人形象上。设计师王薇拉说:“奥黛丽是最早的现代女性之一——受制于文化的影响,要走出个人的风格并不是那么容易。她的穿着显示出她的想法与 心智。为了要这样做,必须时时游走于危险边缘。要拒绝好莱坞的种种诱惑需要极大的勇气,特别是要走出20世纪50年代简·罗素当代的性感时期。”设计师辛 西娅·罗利则认为,玛丽莲·梦露和索菲亚·罗兰是“男人理想中的美女”,而奥黛丽·赫本更接近“女人心目中理想的美女”,“奥黛丽是第一位不靠性感取胜的 人”。

  所以,人们常常拿她和可可·香奈儿进行比较,她们成长的背景多有相似,香奈儿也经历过战争,曾经和妹妹一同被杂货贩子父亲抛弃在修道院,和奥黛丽一样被修 女调教过。成年之后,她们同样不愿任人摆布,奥黛丽拒绝了好莱坞大佬提出的修改“赫本”这个姓氏的提议,拒绝了他们给她设计的形象,以清纯利落的形象突 围;而香奈儿“不愿穿男人交给她们的衣服”,她去除了女装上繁琐的花样,以舒适和便利为设计的出发点,更把男装的因素引进女装,让女人穿上了裤子,并使原 本只能用于葬礼和仆佣着装的黑色成为永恒的时尚色。
 
  她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先锋,她们的形象和时代紧密相关,都属于女性尽最大可能的自定义。战后,职业女性大量出现,女性受教育程度也普遍提高,她们的着装开始 向着轻便简洁的方向演化。奥黛丽·赫本的着装风格,以及职业定位,和这股潮流环环相扣,她影响了纪梵希等设计师的设计风格,成为他们的缪斯,他们设计的服 饰,经过她的穿着,也迅速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女性的日常着装。
 
  她在中年以后,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替联合国工作,到非洲探访灾民,以至于被媒体称为“圣奥黛丽”,这都突破了那个时代明星的行事为人风格,扩展 了明星尤其是女明星的形象要素,影响到了女性的自我定位。她晚年的情感生活和隐居生活,也给那个时代的女性以新的样板,提供了新的觉悟。她中年时的伴侣, 是著名心理学家安德烈亚·多蒂,这位著名光棍,在结婚七年之后,“还像个单身汉一样”,绯闻常常登上头条,给赫本极大羞辱。直到1980年遇到她的“灵魂 伴侣”罗伯特·沃德斯,她的世界才沉静下来,她吸取了教训,她的感情生活,从此在媒体近乎消失,到老也没有纠缠于令人难堪的情感中。
  所有这些,是她直到今天也被人铭记和模仿的原因——她从芸芸众生中跳脱出来,以强烈而明晰的形象,给出了一个没有时间性的女性生活和精神自塑的样板。好莱 坞黄金时代的许多女明星,只属于那个时代,只属于某几部电影,一直处在被动的、任人塑造的位置上。法拉奇在她的《好莱坞的七宗罪》里,讥讽过的金发女郎 金·诺瓦克就是这样的女明星,她像个塑胶花,粗,甚至蠢,偶然获得的机遇让她进入了电影界,但在出席戛纳电影节时,她闹出了笑话——她甚至不懂得如何应对 吻手礼。几十年后——甚至要不了几十年,这些塑胶花,都被人遗忘了。
  在1989年,已经60岁的奥黛丽·赫本,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直到永远》里扮演一个天使,穿着白袍,满脸皱纹,但我们一下子就觉得,天使就应当是那样的 吧,眼睛澄澈,并自动把她脸上的皱纹忽略。然而联系她这一生,我们也就知道,她到了那般年纪,还能改写我们心中的天使形象,就是因为这一切。她这一生,始 终在挣脱时代的陈腐窠臼,从未停滞。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立场,也不代表琉璃厂在线的价值判断。